第394章 均田制(第1/2 頁)
大致聊了下李世民的上位之路,陳慎準備跳過這個話題,雖然李世民是千古一帝,但沒人會願意在這殺兄弟的事兒上,花太多的心思。
“政變這事兒,其實沒什麼好多說的,不符合現在這個年代的核心價值觀。”
“在咱們後世人看來,皇位上不能坐著廢物,必須有能者居之。但眼下這個時代的話,無論哪個學派,都不會支援這種行為,這邊就不再多說。”
劉備嘆了口氣,這事兒還是跳過吧,雖然對於昏君坐在御座上不喜,但打心眼裡,沒有人喜歡發生政變這種事。
“沐道,我比較好奇的是,這位唐太宗,是如何在武功那麼出眾的情況下,還能在保持國內的文治的?”
這也是廳內眾人,最為好奇的一點,孝武皇帝,轉守為攻,打的匈奴人遠遁,那也是一把好手。
但打匈奴差點打的整個國家,就差點緩不過氣來,這還是站在有爹和爺爺兩人給他留下了偌大家業的前提下。
陳慎道:“唐初其實也是亂世剛恢復,人口什麼完全不行,但這時候,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為恢復民生出了大力,其中均田制又是出了大力的,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這邊我想著重提一點的是,任何的政策都需要為所處的社會時代服務,這叫因地制宜。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
將戰亂年代,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留下的無主田地收攏為公田,並分發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耕種,大部分田需要種植朝廷指定的作物,並需要在死後歸還田畝。少部分作為永業田視為個人產物,可留給孩子或者買賣,隨意處理。
政府免費給了田,那麼接受這田的農民,便理當要負擔該負擔的徭役,賦稅,兵役等職責。
如此一來,自耕農數量大大增加,均田制的穩定實施,會很快的恢復民生,提升稅收,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秩序。
均田制是符合歷史背景的,真正的做到了符合那個時代,但可惜只有那段時間裡,會成效顯著,過了之後就會開始出現弊端。
很簡單的道理,每代人假設給下一代留20畝,五代人之後就是100畝了,國家哪來的那麼多田?
因為田地的數量不夠,分著分著就沒田了,這個制度會逼著國家去擴張,但是沒有任何國家能一直擴張,所以這個政策到了某個節點之後,就徹底進入死衚衕。
在唐初期,或者說各朝亂世初期,都是非常好用的政策。
(均田制是多年高考考點,這邊就隨便寫一點,真要鋪開了寫,水個兩章估計都不夠,大致意思看明白就行。)
陳慎打心眼裡認為,在南方三州已經種了十多年占城稻,現在三糧種又帶回來的情況下,均田制並不適用與現在的季漢。
南方穩定的雅痞,北方是迅速平定的,也沒有受到特別大的影響,就只有兗豫兩州比較亂,青州徐州都還能自給自足呢,這種情況,相比起什麼戰亂年間,好太多了。
需要賑災的時候還能以工代賑呢,況且現在還沒災,南邊撥一部分糧食過來,幫兗州豫州地區,渡過半年時間,等到一茬稻子收穫,再種土豆就足夠了。
這些個內政上的事情,諸葛亮等人會考慮的更周全,還是讓大佬來操心就是。
自己和鄭橋黃亭要做的,就是將能說的,都告訴他們,既然可以劇透了,陳慎想著最後在離開之前,獻祭掉黃悅的系統,將中國通史給記錄下來,留在這兒。
鄭橋開口道:“其實貞觀年間,為什麼能打又能漲人口的事兒,各種原因都有,只能說唐初時期的能人們,都集中到了一塊兒。”
“不是有句話叫什麼來著,雄主身邊總是陪伴著賢臣的,而昏君身邊就都是奸佞。”
“唐初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