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音樂廳、劇場都沒有!仍是一個二流城市的面貌。”
姜燦說:“那也未必,你不能完全以外來的東西或者小資生活的要件來衡量。成都的茶文化、火鍋文化、方言文化;高雅一點的,比如說休閒文化、汽車文化、探險文化都還是有影響力的!你知不知道郭峰、陳琳、王小丫、劉儀偉這些名人都是四川人?流沙河、魏明倫、羅中立、張曉剛這樣的文化人也是很有影響的;老一輩的就不說了,什麼郭沫若、巴金、艾蕪、沙汀等等。”
阿彌反駁道:“你怎麼不說蘇東坡呢?我不反對這裡出人才,自古‘巴蜀比於齊魯’嘛,現在更是‘巴蜀出鬼才’的時代!況且你說的有些人只能說是四川人,並不完全是成都人,他們的成就有很多是與成都無關的!《死水微瀾》以後,成都的形象並沒有很好地參與到藝術審美中;就算有,也離時尚很遠。你說的汽車文化和探險文化還有些發揮的空間。我知道成都在汽車消費上已經是第三城了;在探險上,無論是長漂還是西藏探險,都大大出過風頭!從藝術上,我覺得可以搞‘雙年展’這樣的形式,既可以推動藝術普及,又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我們要尋找的突破口,我以為在這些方面—帶有商業上的策動,但具有內涵的形式。”
“雙年展?”姜燦問。
“可以認為是前衛藝術的策展活動。源自於國外,應該是推動了一代藝術家的成名和成功。目前北京、上海都有了這樣的展覽,上海的雙年展還非常貼近大眾生活—藝術跟生活的結合,常常暗示著品位的提升—這可以理解是商業上的規律!”
“這好像是政府操作的事情!比如汽車展一樣,成都理應首先有個像樣的汽車展。”
“汽車展要形成氣候,必定依賴於本地汽車的生產和設計。這方面成都先天不足!而且車展對我們的菸草品牌,沒有太好的宣傳介面;除非是車賽。”
“聽說上海要搞F1車賽,我們夠不著哇!藝術雙年展也跟我們沒有太好的宣傳介面。”
“不啊,剛才講了,在商業時尚的話語中,跟藝術掛鉤,本身就是品牌的氣質、品位、優越感的體現。”
“但我覺得,恐怕跟消費者的生活距離比較大。操作上問題倒不大,本地有那麼多藝術家,地方的文化底蘊也沒問題;只需要找個好的策展人。”
“有了這個‘雙年展’,可以說成都在成為‘第四城’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公司也為地方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阿彌鼓動的語氣,讓姜燦覺得已經不是閒聊,而是左右成都地方史的對話。他不禁笑著說—
“你老兄的策略構思不錯,只恐怕我執行起來一點皮毛都抓不著!說實話,成都現在一個像樣的個展都沒有,怎麼搞這樣大型的展覽?我看你還是開動腦筋,想點立竿見影的、實惠的點子。”
阿彌畢竟是廣告人出身,很想得開地說:“那個想法算白送,咱還是由傳播到傳播,談談‘第四城’的傳播問題吧!”
“對,這才是正題。‘第四城’的催生應該跟西部大開發政策密切相關,我認為這個政策也快到了作結的時候。你想一想,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開發十幾年,真正的發力時間可能只有十年左右;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所擁有的寶貴開發時間可能更短一些;西部開發已經五年,接下來的輿論關注點在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不要小看這些政策性的引導,所謂一個地方火不火跟這個很有關係的。該到了這樣一個時刻了,就是為‘第四城’在五年中的變化和成就作結的時候了!”
阿彌很贊成姜燦的分析。從新聞性的角度來看,選題“第四城”從發出聲音以來的進步和變化,應該是大眾所期待的;這相當於搞事件跟蹤報道。時代的發展太快了,人們目不暇接地看到一個個新熱點、新話題;對於舊話題多少有些遺忘,讓遺忘的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