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3/4 頁)
分日本人已經能夠準確使用漢語了。當時,倭王武即用熟練的漢語給南朝宋明帝寫過一道奏表。他們稱漢語為“真名”,最古的日本書籍都是用這種“真名”寫成的。留唐學問僧空海,曾經編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錄永珍名義》30卷。元正天皇養老四年下詔,要求遵照唐朝僧人道榮和學問僧勝曉等的發音,強調“不得自出方法,妄作別音”。聖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邀請唐人衰晉卿赴日;天皇賜姓清村宿禰;官位從五位下;任太學音博士、太學頭、協助吉備真備等太學教授講授漢語音韻,矯正“吳音 ”,普及“唐音”即“漢音”。〕很快。善於學習外來文化的日本民族便創造出以漢字為音符的“萬葉假名”。為日本語言文字的誕生並取代漢字開闢出道路。但用漢字作音符。書字很不方便。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平假名”、片假名“相繼產生。據傳說備真備利用漢字楷書偏旁創造了日語標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唐求法僧空海(泓法)又利用漢字草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漢字詞彙至今在現代日語中仍佔相當比重,1981年日本國語審議會透過的《常用漢字表》確定日本常用漢字為1945個。
再說一下學校教育的情況。聖武天皇在位期間,開設進士科,並創立了日本國的教育制度。京都設定”太學寮“,隸屬於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貴族、官僚子弟。地方設定“國學”,隸屬於國司,招收一般小康之家子弟。其學科科目有“明經”、“紀傳”兩道。“明經”道,習《尚書》、《周易》、《毛詩》、《周禮》、《禮紀》、《春秋》、《論語》、《孝經》。“紀傳”道,習《史記》等“前四史”、《晉書》、《文選》、《爾雅》。這同唐朝的國子學、太學,簡直是如出一轍,別無二致。在“太學寮”、“國學”任教人員,多是遣唐使及留唐歸國生。如隨遣唐使留學的膳大丘,學滿回國即任教“太學寮”,專門傳授儒學。神戶天皇景雲二年(768)。奏準奠孔子為文宣王。在此前後,天皇還曾下詔。令天下家藏《孝經》一本,精勤誦習,倍加教授。儒學自6世紀初傳到日本,直至20世紀的千餘年間,一直影響著日本人的思想和行為。
關於史書的編纂.文武天皇慶雲八年,太安麻呂用“萬葉假名”編纂了日本現存最早的史書——《古事紀》3卷。天武天皇詔太安麻呂與舍人、宗王編纂《日本書紀》,正元天皇養老四年完成30卷。其後,又有《續日本記》。嵯峨天皇弘仁十年(819)又敕令編纂,至承和七年(840)由藤原緒嗣等纂成《日本後記》40卷,為平安早期的基本史籍。仿效唐朝修纂皇帝實錄,日本也出現了《文德實錄》、《三代實錄》等史書。《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以及 文德實錄》、《三代實錄》等漢文史書,被稱為“六國史”,無論史家觀點,還是編纂體例,都深深打上了唐朝修史的諸多印記。就連圖書分類,也是照搬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而長期沿用。
以唐詩為主體的中國文學作品大量輸入日本,使日本文學產生了全盤唐化的傾向。奈良、平安兩朝的文壇,掀起學習唐詩熱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競相模仿,作詩唱和。學問僧空海回日本後著有《天鏡秘府論》6卷,精詳地介紹了唐詩的平仄、對偶等基本要素。其後,近體詩風行,與唐詩相比毫不遜色。天平勝寶三年,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問世,收錄漢詩120首、作者64人。平安時期,漢詩集巨編《文華秀麗集》等先後推出。僅《經國集》就收錄178人所作漢詩900餘首、賦51篇。這些詩集,再現著唐初宮廷文學的流風餘韻。嵯峨天皇弘仁二年(811)前後,第一部小說《竹取物語》問世。此後,日本古典小說逐漸發展起來。迄今,日本文學家公認:“現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