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堆放著他的小說,甚至還有人說印刷機吱嘎吱嘎晝夜不停地轉動,也趕不上他那沒完沒了的創作。法國的一位批評家對此既表示讚賞,又感到訝異,他說:“誰也沒有讀過仲馬(指大仲馬,下同)的全部作品,要把它們讀完,就像要把它們寫完一樣,同樣是不可能的。”①瞭解到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另一位浪漫派作家拉馬丁對於大仲馬會有這樣的評價:“我對您的看法就是一個巨大的驚歎號。”②
應當指出的是,人們感到驚奇、表示讚歎的,不僅僅是大仲馬作品的數量之多,還有他那編寫故事的出色才能和變化多端的寫作手法。我們相信,像這樣一種又驚又喜的心情,中國的廣大讀者肯定也會有切身的感受。當我們閱讀諸如《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等小說的時候,那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驚心動魄的戲劇性場面難道未曾緊緊地扣住我們的心絃,使我們一讀再讀,欲罷不能嗎?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雙雄記》同樣是大仲馬的一部出色的作品,它在展現歷史事件時所表現出的深度,在故事安排、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現出的藝術匠心,都絲毫不低於——某些方面還要高於——作者的其他作品。
①莫洛亞:《三仲馬》,第二三一頁(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法國文學史》第四卷,第一三四頁(EditionsSociales)。
《雙雄記》是大仲馬一八五七年發表的一部歷史小說,它描寫了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執政府時期,以路易十八為首的保王黨人和以拿破崙為首的資產階級政權所展開的一場尖銳複雜的鬥爭,這場鬥爭的焦點是復辟和反覆闢。小說《雙雄記》的法文版的原名叫做《耶戶一幫子》,乍聽起來,這是一個含義十分隱晦的書名,其實只要看一看作者的解釋便會豁然開朗:
耶戶是一個由以利沙(以利沙是一位猶太先知,繼以利亞之後繼續行神蹟奇事)授命的以色列國王,為了要他消滅亞哈一家(亞哈是一位以色列王)。以利沙代表路易十八;耶戶就是卡杜達爾;亞哈一家指的是革命(指一七八九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所以那些搶劫驛車,用政府的錢財來維持旺代戰爭的攔路賊就叫做耶戶一幫子。
這裡所謂的“旺代戰爭”,就是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旺代地區的保王分子發動的武裝叛亂。因此,簡而言之,“耶戶一幫子”指的就是在路易十八支援下的、以卡杜達爾為頭目的那批在叛亂中打家劫舍、對抗革命的保王黨人。大仲馬在這部小說裡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為其歷史背景,以旺代叛亂的某些真人真事為基礎,憑藉著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有聲有色、奪人心魄的故事,描繪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這場鬥爭的一方是以拿破崙為首的執政府,另一方是以卡杜達爾為首的“耶戶一幫子”(路易十八為其後臺和精神支柱)。這兩個針鋒相對的營壘中各有一名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干將,他們是羅朗與摩岡。在作者的心目中,這兩位年輕人都是各自階級裡的出類拔萃之士,都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小說所描述的,也就是羅朗和摩岡這兩位“英雄”屢次交鋒、鬥智鬥勇的全部過程。因此,為了使這部作品的名稱更加醒目、更加明瞭,譯者決定把它的中譯本更名為《雙雄記》。
從小說發表的年代來看,《雙雄記》應當屬於大仲馬的晚期作品,它不僅在藝術上顯得更加渾熟,而且在如何利用真實的歷史事件來編寫故事上更加突出、更加鮮明地表現出他在歷史小說創作方面的獨特風格。在我們看來,大仲馬歷史小說的獨特風格似乎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小說的歷史化”和“歷史的小說化”。
所謂“小說的歷史化”,就是說包括《雙雄記》在內的大仲馬那些為數眾多的歷史小說,幾乎可以構成一部法蘭西的歷史。當然,大仲馬本人是否有用小說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