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規矩就是規矩(第1/2 頁)
楊一清絕不是誇大其詞。
到了他這個位置上,看待事情的角度,往往要比常人更加長遠。就比如,他能看得出,嘉靖堅持議禮,其實不是在議禮,而是在議權。當然這一點如楊慎之流也看得出,但他們覺得自己能贏,還想跟皇帝掰掰手腕。然而楊一清卻早早看出,皇帝是必勝無疑的,只是早晚的問題,因為朱家天下得國最正,幾代郡王死守國門,雖有小錯,卻無大過,國運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皇權根深蒂固,臣子是不可能壓得過皇帝的。
楊廷和也能看出這一點,但他心存僥倖心理,以為憑藉迎立的恩情,能在皇帝尚且年少時,暫且壓住一時,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即便是憑楊廷和之能,他也不過就是壓了三年,越來壓力越大的三年。在他察覺自己實在是力有未逮的時候,他撤了,這是明智之舉,否則等待他的,也是流放抄家。
位置高了,境界高了,看到的東西就會更多。楊廷和如此,楊一清也是如此。
就像現在,楊一清知道此時嘉靖不讓他做首輔的顧慮,他也知道自己做到了什麼份兒上,嘉靖就會讓他做上首輔之位,他甚至知道,他這個首輔也幹不了多久,因為嘉靖已經預備好接替他的人選,這個人就是張璁。他也能看得出來,張璁不過是嘉靖的應聲蟲,他若繼位首輔,便是臣權徹底淪落的開始。
這不是什麼占卜之術,不過就是經歷多了,總結出來的事物變化的道理罷了。
而這樣的道理,在史書上也有。翻看唐宋史書,類似的事情不知凡幾。這些規律總結起來,便形成了學派。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天下讀書人都是儒家門人。但學派不同的差異,便如同兄弟鬩牆,比仇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根本的問題,即,誰才是儒家的正統。
自宋以來,儒學正統即位程朱理學。理學的思想,已經掌控了世間數百年。這也是為何楊一清能預感到未來發生的事情,但卻什麼都改變不了,還得按照既定的軌跡去做的原因。這一切都是因為,大家學的都是一樣的招數,只要在這個框架不變的情況下,趨勢就是一定的。身在局中的人,能做的只是在合適的時機,去做合適的事情。
這樣做事,弊端很大。但卻有一個強大的優勢,那便是穩定性強。因為一切都是既定的,如何求學,如何應考,如何為官,如何施政……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急,是不行的。做菜得有菜譜,這樣做出的菜才能是一個味兒。治國也是如此,穩為第一要務,亂世才可用重典呢。
而王陽明其人,偏偏不按照這個規矩來。從平定寧王叛亂的過程就能看得出來,他治軍從不遵循章法,天馬行空,內閣給予的建議,他一個也不參考,完全就是亂來。誠然,他的亂來很有效,但他也突破了很多規矩,帶來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天下可不是人人都是你王陽明。那些能力不行的,只學了表而未見其裡的,照搬你王陽明的做事手段,一定會把事情搞砸。
如果是這樣,天下豈不大亂?
而人性便是如此,沒有自知之明。看到王陽明辦事信手拈來手段迭出,他便會以為自己也行,等到他真的去做,發覺自己不行時已經晚了。
這便是理性,理性便是要把所有隱患扼殺在搖籃之中。因此,楊一清此番爭這個首輔,除了想繼續完成陝甘三邊未完成的事業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自己還能掌控權柄之時,把所謂“王學”扼殺在搖籃之內。這在楊一清看來,是為保大明萬世基業而必須做的事情,哪怕為之身死,也是無怨無悔。
本來,這件事應該沒什麼難度。畢竟王陽明已經下野,新帝也沒有想啟用他的意思,只要王陽明不入京,哪怕督撫一方,影響力也是十分有限。
可是,事情如今出了變故。
陸炳!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