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再戰遼東,唐高宗替父雪恥一舉滅掉高句麗(上)(第1/4 頁)
【01】 對高句麗戰略政策的轉變
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親征高句麗。以陣亡兩千唐軍為代價,取得了攻陷十城、斬首四萬的大勝。但終因在戰略指導上過於求穩,導致推進速度遲緩,錯過了最佳進攻時段,沒有實現打下平壤、誅滅罪魁禍首淵蓋蘇文的目標。
太宗返回長安,淵蓋蘇文益發猖獗,雖然與大唐恢復了邦交,但在上奏的表章中言辭傲慢,對大唐使者態度冷淡,且常在邊境窺探唐軍動向。太宗多次讓他不要攻打新羅,他卻置若罔聞,根本不聽那一套。太宗遂下令與高句麗斷交,召叢集臣商議,準備再行攻討。
有了第一次失利的教訓,群臣這次非常謹慎,大多數人認為高句麗境內山高谷深,城池依山而建易守難攻,且通行道路過於險阻,從正面攻打比較困難。但從上次出兵情況看,他們地狹民貧,遇有戰事無法及時耕種莊稼,國內普遍缺糧。
綜上分析,與其頓兵堅城無故損失將士性命,不如以擾代攻在邊境附近襲擾破壞,使其疲於奔命。數年過後,他們境內勢必千里蕭條、人心離散,到那時鴨綠江以北可不戰而取。
太宗採納了群臣意見,及時調整了策略,沒有繼續像隋煬帝那樣窮兵黷武,高句麗也自此悲催淪為大唐各路戰將大顯身手的演兵場。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大唐兵分兩路,分別從陸、海兩個方向襲擾高句麗。
陸上唐軍由司空李世積統領,帶著右武衛將軍孫貳朗等新銳將領,從新城(遼寧撫順新賓縣北)進入遼東,劫掠南蘇等數城(南蘇為古地名,今已不可考,大體在撫順一帶)。唐軍充分發揮善打野戰、機動靈活的優勢,只在城下搞破壞,一旦敵軍入城進入防守狀態,即刻見好就收。
海上唐軍則由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右武候將軍李海岸率領,從萊州(山東煙臺轄)入海進入高句麗境內,先後歷經大小百餘戰,攻陷石城(大連市境內),在積利城(今遼寧大連莊河)附近海岸線上與高句麗一萬餘人激戰,陣斬兩千級,班師凱旋。
這兩路軍隊參戰兵力都不多,陸路三千多人;海陸一萬多人,除去水手外,登陸作戰的也就六、七千人。但對高句麗造成的破壞卻是巨大的,就在高句麗還沒緩過神來,唐軍第二波打擊又到了。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右衛將軍裴行方,統率三萬餘人乘戰艦再次從萊州方向渡海進擊,鎮將古神感在易山擊敗高句麗。
這兩次規模較大的襲擾作戰被《資治通鑑》完整收錄下來,至於史無記載、發生在邊境線上的小規模戰鬥估計更多。
經過近兩年的消耗,高句麗有點懵圈了。好嘛,一到耕種季節,唐軍就越境殺奔而來,搶割破壞了地裡的莊稼掉頭就跑。出來打吧還打不過,不打吧糧食都讓人搶了今後吃啥!
鑑於襲擾作戰初見成效,太宗經與群臣商議,決定明年再次發兵三十萬,一舉殲滅高句麗。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戎馬一生的太宗身體大不如前,終因醫治無效,於貞觀二十三年(648年)五月病逝。
【02】接過老爸的槍,繼續教訓白眼狼
剛剛繼位的高宗李治忙著穩定朝局,加之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叛唐自立,沒有再繼續襲擾高句麗。
轉眼六個年頭過去,到了永徽五年(654年),不甘寂寞的高句麗又開始主動生事了。
十月份,高句麗將領安固,聯合靺鞨部落進犯契丹,被大唐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遼寧撫順新賓縣北)打的大敗。
李窟哥是契丹首領,原名大賀窟哥,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歸附大唐,做了首任松漠都督府都督,並賜李姓。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又與百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