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考察非遺(第2/2 頁)
與文旅結合的方式實現廣泛傳播。
比如有一個非遺是婚嫁歌,是一個少數民族在嫁女兒的時候唱的一種群體山歌。
這種就沒辦法很好地普及,群眾參與有門檻,應用場景也比較有限。
因此,在來之前,柳寒就已經從林耳市的非遺目錄中挑出了幾個適合傳播、適合廣大民眾體驗的非遺專案。
第一個是布拼。這是發源於興資縣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寒在興資縣任文旅局長時就已經有所瞭解。
但非遺這塊由於是市上統一管理,縣裡自主權不多,所以他也就沒有過多在意。
所謂布拼,又叫布拼繡,就是用不同顏色的布料裁剪成不同形狀,拼在一起形成圖案,再用針線縫緊。
這種製作技藝最早也是來自於勤勞智慧的勞動婦女。在興資縣的山脈裡,古人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但物資整體還是匱乏的。
這時,就有人發現,把做衣服時裁剪下來的邊角料,設計一下,拼在一起,就能成為美麗的圖案,讓樸素的衣服變得鮮豔多彩。
於是,布拼就產生了,婦女們透過這種方式表達她們的審美追求和一些美好的祝願。
比如,給老人拼一個葫蘆,諧音福祿;給丈夫拼荷花,寓意和和美美……
柳寒走進布拼工作室,傳承人是一位六十歲高齡的奶奶。
工作室的牆上掛滿了她的作品,手藝非常好,各種動植物拼畫做得栩栩如生。
“你好,領導,歡迎參觀我的工作室!”奶奶熱情地迎了過來。
“這位是何奶奶,布拼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任洪偉介紹道。
“您好,何奶奶。您真是有一雙巧手啊!這些作品都太好看了!”柳寒讚歎道。
“感謝領導,沒辦法,現在就我老婆子撐著這攤子,搞點好看的,還能賣點錢。”何奶奶嘆氣道。
“工作室現在執行情況不是很樂觀吧?”
“基本靠政府補貼嘛,偶爾有幾個有錢的能看上幾個,賣點錢。”何奶奶說。
“您沒培養兩個傳承人嘛?”
“有培養,但沒有啥人真正願意傳承的。”何奶奶說。
“任科長,你們這邊非遺傳承人一般是怎麼篩選培養的?”柳寒問。
“有幾種方式,第一是自願報名,基本沒有。第二是子承父業,這種有一些但也不多。第三就是招募培養,這種最多。”
“招募培養?”
“就是從鄉里、村裡找一批年輕人,統一進行技藝培訓,發放傳承補貼,培養一批年輕學徒,擴大傳承範圍。”
“以前還好,但現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