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頁)
他這一番話說的義正言辭、慷慨激昂,連瞳孔都微微緊縮,似乎再說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但安逸卻暗自搖頭,不敢苟同。
這世間萬物,皆由自身生而存,自身滅而無,人在則萬事生演,人死則一切休提。若像翠虛子所說,一切皆以外物為本,那已經是捨本逐末了!
只不過安逸卻並未開口反駁什麼,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無論“正邪對錯”,那都是他自己的道,別人無權干涉。
其實這世上本沒有什麼所謂的“正、邪、對、錯”。一件事,只要你堅持你是對的,無論其他人什麼看法,那你就是對的。怕就怕受環境或他人的影響,對自己所作所為產生懷疑,從而為了迎合眾人來改變自己。這樣一來,或許在他人眼中你做對了,但於自己而言,卻屬於迷失!
所以真正的修行,並非是學習,並非是請教,而是……捫心自問!
道在天、在地、更在於心!豬狗無“心”無“智”,故無“本我”,故不知大道之妙。是以……
“若是失去‘本我’之心,即便成佛做祖,也不過空有一身修為罷了!”
安逸感嘆一聲,但也知道,這個想法估計沒有人會認同。
還是之前的道理,這世上根本沒有“對”、“錯”之分,他之修行注重本我,而佛教修行卻注重“無我”,兩者之間其實很難分出對錯,只不過理念不同而已。
佛家修行,講究的是五蘊皆空,他們認為,這世界是“空”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人們所見到的事物,都是基於色、受、想、行、識,五種心理、精神現象,衍生出來的。簡單來說,就是世間一切都是幻象,連你自己都是幻象,所以,只有“空”到“無我”的境界,才能超脫世間黎苦。
而他所修大道通明錄,卻認為世間“有”道,但並非天地之道,而是於“我”心中的道。
簡單來說,這天地萬物對他而言皆可有,皆可無。但憑安逸心中一念之間而已。
當然。這並不是說只要安逸一個想法天下眾生乃至包括天地都會消失。這樣一來未免太逆天了。
這“可有可無”,只是說的在安逸心中而已。
《大道通明錄》修到最後,於心中自成大道,自成世界,也就是說,安逸若認為萬物皆無,那他就會捨去“外世界”,進入“內世界”。若他認為萬物皆有,或許再演化一方與“外世界”一樣“真實”的天地也說不定。
只不過這一切還基於安逸“得道”之後方可,現在的他,還差的遠呢……
只不過安逸此時還有一事疑惑,是以挑眉對凌虛子問道:“你既然決定幫這宋適同度過此難,為何不直接出手,將這陸無蹤殺了豈不省事?”
還是說他別有用心?或者是想做那最危難時刻“吼一吼”的英雄?
這兩個念頭在安逸心中一閃而逝,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凌虛子自然也無從察覺。
瞥了一眼場上陸無蹤依然在與宋適同“對峙”,他放下心來。對安逸道:“道友應知:危難之時見本性。這宋適同心性究竟如何,我之前也不得而知。他在惠州所為究竟是由心而發還是為圖虛名,我更不知曉,現如今正好遇到這種事,倒不如借那陸無蹤之手考驗一番。若是為圖虛名,這種人不救也罷,若是由心而發,貧道倒想送他一場機緣!”
“道友難道有收徒之念?”安逸出言詢問,見凌虛子當真點頭,心中不由感嘆:“還真是……高人心性啊!”
這從古至今,但凡是“高人”,收弟子的時候都是考驗來考驗去,心性、品行、資質等等因素都會考慮在內。只因在古代,這師徒關係可謂情同父子,而且最重要的,這修行之人的師徒關係一確立,兩人之間就會有巨大的因果糾纏。
因果糾纏之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