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4/5 頁)
【譯文】
“蒸”與山上的樹幹是同樣東西,伐木做蒸,拿火來烤,用煙火的熱量把它全部烤透,於是光澤色潤,在堂屋裡點亮它,光芒照耀得很廣闊,這是火灶的效用施加於它的緣故。繡沒有刺,錦還沒有織,跟普通的絲帛,有什麼兩樣呢?刺上五顏六色精緻的花紋,用針和絲線繡上各種裝飾圖案,花紋圖案絢麗多彩,有斧形、“亞”形、野雞以及山、龍、日、月等許多圖案。學士有文采,就像絲帛刺上五顏六色精緻的花紋一樣。其實學士的本質不會超過一般人,但學問積累以後,就超過很多了。植物的果實沒有核心叫做鬱,沒有用刀斧加工過的木材叫做樸。文吏不學經書上教的東西,就跟果實沒有核心一樣。這種像“郁樸”的人,能與誰比呢?制骨器要切,作像牙器要瑳,造玉器要琢,做石器要磨,經過切磋琢磨加工,才能成為珍貴的器物。人學問知識才能的形成,就像骨器、象牙器、玉器、石器要經過切、切、琢,磨加工才能成就一樣。有了這種才能,即使自己想不被任用,賢明的君主又怎麼肯捨棄他呢?孫武與吳王闔廬,都是世上善於用兵的人,如果有人學會了他們的兵法,打仗一定會勝利。不懂得列隊擺陣,不知道搏擊刺殺方法的人,強行讓他指揮軍隊,軍隊就會失敗覆滅,這不是孫武、闔廬的用兵方法。
【原文】
35·5谷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秕糠,蒸之於甑,舂之以火,成熟為飯,乃甘可食。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為米,米未成飯,氣腥未熟,食之傷人。夫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為飯也。知心亂少,猶食腥谷,氣傷人也。學士簡練於學,成熟於師,身之有益,猶谷成飯,食之生肌腴也。銅錫未採,在眾石之間,工師鑿掘,爐橐鑄鑠(1),乃成器。未更爐橐,名日積石(2)。積石與彼路畔之瓦,山間之礫,一實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銅未鑄鑠曰積石,人未學問曰矇(3)。矇者,竹木之類也。夫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未知所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槧(4),p之為板(5),力加刮削,乃成奏牘。夫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為器用。況人含天地之性,最為貴者乎!
【註譯】
(1)橐(tuó馱):古代的風箱。
(2)積石:這裡指礦石。
(3)矇(méng蒙):愚昧。
(4)槧(qiàn欠):備書寫用的長板。
(5)p:同“析”。
【譯文】
穀類開始成熟叫粟。把它放在臼裡舂,簸去癟谷和糠殼,再放到甑裡蒸,下面用火燒,蒸熟成飯,才香甜可吃。能吃的東西吃了,才味美長出肌肉顯得豐滿。粟沒有舂成米,米沒有蒸成飯,氣味是生的還沒有成熟,吃了會傷人。人不學習,就像穀類沒有長成粟,米沒有蒸成飯一樣。知識和思想混亂貧乏,就像吃了生的穀類,氣損傷人一樣。學士在學問上下功夫磨鍊,在老師教導下成熟起來,本身才變得對社會有好處,這就跟穀類最後蒸熟成飯,吃了能長出豐滿的肌肉一樣。銅和錫沒有開採出來,在石頭中間,經過工匠的開鑿挖掘,爐火風箱的冶煉和鑄造,才成為器具。沒有經過爐火風箱的冶煉,稱作積石。積石跟那路邊的瓦片、山裡的碎石,實際上是一樣的。所以穀類沒有舂過、蒸過叫粟,銅沒有冶煉和鑄造過叫積石,人沒有學問叫矇。沒有學問愚昧的人,就是竹木之類,竹子長在山上,樹木生在樹林,不知道要被用到那裡。截斷竹子做成竹筒,花破竹子可以做成竹簡,用筆墨在上面書寫,才成為文章,長的竹簡寫經,短的竹簡作傳記。斷開木頭做成槧,剖開槧做成板,用力加工刮削,才能成為寫奏章的木簡。竹子與木頭都是粗糙的東西,經過雕琢刻削,才能成為器物使用。何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