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2/5 頁)
),論天下之事。《地形》之篇,道異類之物,外國之怪,列三十五國之異,不言更有九州。鄒子行地不若禹、益,聞見不過被、吳,才非聖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經》,淮南之《地形》,以察鄒子之書,虛妄之言也。
【註釋】
(1)之:根據文意,疑“主”字之誤。“益主記物”與上文“禹主治水”文例相同,可一證。本書《別通篇》有“益主記異物”,可二證。
(2)辨:通“遍”。
(3)四山:四周的山。表:外。
(4)三十五國:指《山海經》和《淮南子》所記中國以外的國家。今傳本《山海經》所記是三十九國,今傳本《淮南子》所記是三十六國,言三十五國,不知是王充當時所見本子不同,還是傳抄有誤。
(5)道術之書:這裡指《淮南子》。
【譯文】
據考察,鄒衍的見識超不過禹。禹治理洪水,曾用伯益作輔佐。由禹主持治理洪水,伯益負責記載各種事物。如記盡天的廣闊,地的長度,遍及四海之外,窮盡四山之表,三十五國的所有地方,鳥獸草木,金石水土,沒有不完全記載下來的,就是不曾說還有九州。淮南王劉安招致術士伍被、左吳之類,充滿了宮殿,讓他們作道術的書《淮南子》,談論天下的事。《淮南子·地形》篇講不同種類的事物,外國的奇奇怪怪,列出了三十五國的差異,也沒有說另外還有九州。鄒衍走過的地方不如禹和伯益多,聽的和見的也超不過伍被和左吳,才智不如聖人,能力不是天授,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根據禹的《山海經·山經》,淮南王的《淮南子·地形》,用它來考察鄒衍的書,都是些沒有根據的假話。
【原文】
31·9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1),其高三千五百餘里(2),日月所於闢隱為光明也(3),其上有玉泉,華池(4)。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5),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6),餘不敢言也(7)。”夫弗敢言者,謂之虛也。崑崙之高,玉泉、華池,世所共聞,張騫親行無其實。案《禹貢》,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玉之珍,莫不悉載,不言崑崙山上有玉泉、華池。案太史公之言,《山經》、《禹紀》,虛妄之言。
【註釋】
(1)《禹本紀》:古書名,今已失傳。
(2)三:《史記·大宛列傳》作“二”,可從。
(3)於:疑“相”草書形近而誤。《史記·大宛列傳》作“所相闢隱”,可一證。《玉海》二十引文亦作“相”,可二證。闢:通“避”。
(4)玉泉、華池:《史記·大宛列傳》作“醴泉、瑤池”。
(5)張騫(qiān千)(?~公元前114年):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官大行,封博望侯。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和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中亞的商路,加強了西域和中原的聯絡,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大夏:即吐火羅,中亞細亞古國。地在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上游之間(今阿富汗北部)。
(6)《山經》:太史公司馬遷時只見《山經》,《海經》後出,合稱《山海經》可能是劉秀所為。(7)引文參見《史記·大宛列傳》。
【譯文】
太史公司馬遷說:“《禹本紀》說黃河源出崑崙,崑崙山高二千五百多里,日月都被相互隔開不得相見而各自發出光亮,那山上有玉泉、華池。如今從張騫出使大夏之後,窮究黃河源頭,哪裡能看到過《禹本紀》所說的崑崙山呢?所以說到九州山河的,只有《尚書·禹貢》較為接近實際情況。至於《禹本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