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頁)
司馬十七郎點頭讚許,只要有糧,他一定會想出辦法弄來,他是不會讓手下的軍士們捱餓的。軍糧若是不足,軍心必亂,不用說北伐,就是隊伍都維持不住。王妃的話說到了他的心裡,讓他憑白多了很多信心。
除了糧食,要操心的事情還很多。比如天氣越來越冷,他們又一路北上,冬衣是必需品,所以要買進大批的絲麻製品,又要組織北上的婦女們做衣服鞋襪。另外拉車的牲畜需要飼料,病人需要藥材,做飯需要的鐵鍋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衣食日常用品,還有一件最為關鍵的大事,那就是兵器,打仗總是需要武器的。現在淮北軍中兵器的普及率不足一半,就是有的,也是從各自家中帶過來的,百姓幫忙湊來的,五花八門。還有作戰用的鎧甲,數量就更少了,滿打滿算不過五百副,還不到實際需要量的十分之一。
但這時侯,司馬十七郎和盧八娘手中除了少量的儲備,已經拿不任何東西再去換糧換東西了。
就這樣隊伍一樣在前進,在出發二十多天後,他們終於到了淮河岸邊。
面對滔滔河水,司馬十七郎將後營淄重都留在淮河南岸,他自己親率三千精兵過河。
十多天後,司馬十七郎派人來接盧八娘和後營的幾千人,上了船行至河中間,盧八娘放下睡著的兒子,走到了船舷邊,放眼望去,此時的淮河是那樣的寬闊,秋日中的河水是那樣的靜謐,無盡的河水波瀾不驚地向東流去。晨時鎖住大河的重重迷霧這時在陽光的照耀下也漸漸散去,盡顯南北兩岸的風光。
第五十九章 舍安穩盧八娘渡河選營寨十七郎駐軍(二)
自朝廷南遷以來,淮北的局勢一直動盪,朝廷和幾個割劇勢力紛爭不已,間或胡人也會插上一腳,這裡的州郡差不多都曾幾經易手,政出多門。目前,匈奴人所建的趙國、羯人所建的秦國和鮮卑人所建的燕國,還有盧水胡人、烏桓人、鮮卑人、羌人等正打成一團,無心南下,所以朝廷雖不能控制淮北,但這裡還不盡是胡人的天下,而是幾個大勢力分而治之,其間更有無數各種小勢力。
最有趣的是很多實力集團都打出朝廷的旗號,自稱是朝廷封的北征將軍、衛將軍、大將軍等,亂世為王,朝廷也根本管不了他們。但也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心向背,北地的人心還是向著朝廷的。
司馬十七郎對淮北的形勢比較熟悉,當年平蘇峻之亂時他就曾出兵此處,而眼下淮北最大的兩個世家陶家和尚家曾是他共同戰鬥過的盟友。因此他在出發前就給陶耀光和尚爽寫信,並與他們約定再結同盟,共同抗擊胡人。
十多天前司馬十七郎到了淮北後,先是與陶尚兩家的使者會合,接受了他們的慰問,並重申了共同抗胡的宗旨,然後帶兵去了淮南最東部的一塊荒地,選了當地最高的大青山腳下做為駐軍之地。
之所以選這樣一塊地方,也是在淮南時就仔細規劃好的。這裡離陶尚兩家的地盤和北面胡人建立的縣城都有一些距離,目前屬於無人管理的地區;司馬十七郎查閱典籍知道大青山中有一處早就荒廢了的漢代鐵礦,正可以冶鐵練兵,而盧八娘看好這裡背靠大海可以煮鹽做軍資。
渡過淮河後,再向東北走五十餘里,就到了大青山的大山腳下,這裡距海邊只有百餘里,營前是淮河的一條支流,依山傍水,正是駐紮大軍極好的地勢。
盧八娘很高興地看到河兩岸的土地原本是良田,只不過早已經荒蕪,但恢復起來並不是難事。幾千年來,淮河兩岸都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聽司馬十七郎說,大青山雖然荒僻,但也不是絕無人煙,山中本有一個山寨,是當地百姓為自保而建,共有幾百人,面對先皇親封的淮北王駕臨,寨子很快就歸順了。除了實力絕對勝出,也因為司馬十七郎佔著大義,漢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