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七個小矮人(第2/2 頁)
就那位同學,他的課本比大家的都要大要厚,肯定比我講得要更精闢更深入。”
同學們鬨笑。
吳子光聽到笑聲,茫然抬起頭,發現老師和同學們都看著他,意識到被點名了,趕緊站起來:“老師好。”
“你知道老師我的姓名嗎?”
“聶繼廷教授,史學家。”
“說說吧,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簡短說還是詳細說?”
“嚯,看來有點貨,你就先說一下主要原因吧。”
“我認為,洋務運動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捨本逐末。”
“何為捨本逐末?”
“任何一場大的變革或者革命要想成功,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成功改變,配套以制度的改變,然後才是具體措施的推行。晚清政府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也許意識到了,但根本不想改變,這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就是捨本逐末,洋務運動也就註定要失敗。”
聶繼廷教授饒有興趣地看著吳子光,說道:“你在詳細論述一下。”
吳子光只好接著往下說:“儒家思想禁錮了中國幾千年,儒家學子根本看不起搞技術的工匠,歷朝歷代的皇族也根本看不起工匠,導致中國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晚清,技術革新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弱,很多人說,明朝的時候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沒有滿清的入關,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的,但我認為這基本不可能,明朝的棉紡織業非常發達,但幾百年時間也沒有發明飛梭技術,一直停留在手工層面。而反觀戰國時期,東部以魯班為首的工匠們,各種發明不計其數,在西部,秦國統一了全國思想,實行商鞅變法,各種技術革新層出不窮,以秦戈為例,戈是一種外形不規則的武器,鑄造完成之後刃口需要打磨,秦兵馬俑坑裡出土的大量的戈,刃口的磨痕線條都沒有交錯的現象,這是手工打磨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肯定有機械,這是機械化,其次,秦國不同地方生產的同一種武器,比如箭頭,比如秦弩,其尺寸誤差很小,配件可以互換,這是工業化,標準化。秦朝統一六國後如果放緩嚴刑峻法,與民生息,中國可能在兩千年前就實現工業化了。而晚清政府,既不想推翻儒家的統治,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也不想動搖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將社會資源向技術革新領域傾斜,不痛不癢地小打小鬧,還說什麼‘中學為體,洋學為用’,這種理論根本站不住腳,骨之不立,皮肉焉附,所以說,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捨本逐末,就算清政府不腐敗,慈禧太后不挪用軍費,西方國家也願意把最新技術輸出中國,但中國統治階級上層不從思想意識領域首先改變,洋務運動註定失敗,只是失敗的難看程度不同而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