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淚奔(第2/2 頁)
,我稱之為軌跡組,建立羽毛球場的空間座標系,以球場中心點為座標原點,以實際羽毛球飛行軌跡建立數學模型,(吳子光畫了一條軌跡)對比理論上的拋物線軌跡,求出空氣阻力對羽毛球飛行軌跡的影響,將來這款機器人是家務型的,陪伴真人打羽毛球,場地有可能會在室外,所以還要考慮風力的影響,修正數學模型;第二組,我稱之為接球組,有了羽毛球飛行軌跡之後,要建立機器人自己所站立的空間位置與合適的接球點之間的數學模型,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難的工作,咱們真人打羽毛球,會根據對手所站的位置、接球的動作預判對手可能會採取的進攻方式,是高吊,還是扣殺,然後考慮自己將採取何種方法應對,這種邏輯判斷對機器人來說是難點,咱們只能給機器人預設一些應對方法,然後在實際應用中再不斷豐富完善,有了應對方法之後,什麼時候下判斷是關鍵,如果對手在後場,我想的是羽毛球離開對手球拍飛行兩米的距離之際下判斷,如果對手在前場,則是飛行一米的距離之際下判斷,這個判斷下了之後,利用數學模型計算出羽毛球到達合適的接球點所需的時間,以及機器人趕到接球點所需的時間,這兩個時間相等,機器人才能接到球,那麼機器人能否在這個時間內趕到接球點?這就最後歸到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機器人的跑步速度乘以時間就是跑動距離,加上機械臂伸出的長度,加上球拍的長度,剛好讓球拍中點與羽毛球飛行軌跡重合,機器人就完成了接球;(吳子光畫出接球點)第三組,我稱之為擊球組,機器人接到球的瞬間,要以什麼力度、什麼方向反擊?這就牽涉到對手在機器人接球的瞬間所站立的位置,這也是邏輯判斷,咱們只能預設幾種可能,對手在前場,咱們打後場,對手在後場,咱們打前場,對手在左邊,咱們打右邊,對手在場中,咱們打邊線,好,囉裡囉嗦說了這麼多,也只是說個大概,還得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完善,陳燦良學長負責分工吧。”
眾人長出了一口氣,紛紛鼓掌。
單向陽出聲道:“還有發球呢?”
吳子光:“發球其實也是擊球的一種,也歸到擊球組。”
陳燦良說道:“這工作量很大,我得再去找五六個人。”
角落裡的羅儷珺說道:“可以,只要是工作需要,新增人手不是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