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絕代女帝:武則天的治國智慧與人生哲學(2)(第1/4 頁)
《奉法利人,正心守道——論官員的職責與道德》
“知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人。”武則天的這句名言,猶如黃鐘大呂,餘音嫋嫋,振聾發聵,深刻地闡明瞭官員的職責和道德標準。它好似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熠熠生輝,照亮了為官者應遵循的正道,也時刻警醒著後世之人,成為了為官之道的至理箴言。
武則天,這位在中國漫長曆史長河中獨樹一幟、璀璨奪目的女性,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充滿了波瀾壯闊的故事和驚心動魄的轉折。她出生於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自名武曌。十四歲時,她懷著懵懂與憧憬步入後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獲賜號“武媚”。然而,太宗駕崩後,她的命運一度陷入低谷,曾入感業寺為尼,嚐盡了世間的冷暖與無常。但命運的車輪總是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她最終得以再次入宮,並憑藉著自身的智慧、謀略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一步步登上權力的高峰,最終被封為皇后。高宗離世後,她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統治手腕。之後更是毅然決然地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了武周王朝,書寫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篇章。
在她漫長而充滿波折的統治時期,發生了眾多影響深遠且值得我們深入思索、反覆玩味的事例。就經濟層面而言,武則天深知農業乃國家發展之基石,是百姓安居樂業的根本保障。她曾多次擲地有聲地強調:“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為了推動農業的蓬勃發展,她精心制定了明確且行之有效的獎懲制度。對於那些能夠積極推動農業發展,使得“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員,她毫不吝嗇地予以升職嘉獎,以激勵更多的官員投身於農業建設;而對於那些“為政苛濫,戶口流移”,對農業發展漠不關心甚至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的官員,她則絕不手軟,輕則貶謫降職,重則隨時解除職務進行替換,以正風氣。在她的精心治理和有力鞭策下,農業生產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農民們辛勤耕耘,不辭辛勞,田地得以大規模開墾,糧食產量節節攀升,人口數量也呈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據詳實的歷史記載,永徽年間全國戶數約為 380 萬戶,而到了她臨終的神龍元年,戶數已逐漸增加至 615 萬戶,幾乎增長了一倍之多。這一顯著的變化,無疑是當時農業經濟繁榮昌盛的有力見證,也是武則天重視農業、治理有方的輝煌成果。
在軍事領域,武則天同樣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果敢的決策力和堅定的決心。面對吐蕃貴族的頻繁入侵和肆意騷擾,她毫不猶豫地堅決予以抵禦和反擊,展現出了守護國家領土和人民安全的堅定意志。長壽二年(692 年),她高瞻遠矚,果斷派遣大將王孝傑出徵,這位英勇的將領不負眾望,成功擊敗吐蕃,收復了安西四鎮,讓大唐的軍旗再次在這片土地上飄揚。武則天隨後乘勝追擊,重新設定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和管理。此後,她又目光長遠地在庭州設立北庭都護府,為西北邊防鑄就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如此,她還堅定不移地推行邊軍屯田的政策,為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期間,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大力開展屯田,“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有效地保障了邊軍的糧草供應,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大足元年(701 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時,堅持屯田長達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為邊疆的長治久安立下了汗馬功勞。這種大範圍且長期的屯田舉措,對於邊區的開發、減輕人民運輸軍糧的沉重負擔以及鞏固邊防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為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