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皇位更迭:從元武宗到元英宗(第1/3 頁)
元武宗海山,27 歲登基,在位僅四年。這四年間,他設立尚書省以圖改革,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元朝的諸多問題。海山性格豪爽,為鞏固皇位大量賞賜功臣親貴,致使財政吃緊。1311 年,海山病逝,傳位於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他在位 9 年。其重要舉措之一便是恢復了科舉制度。
元朝建立後,科舉曾一度被中斷。元仁宗深知科舉對於選拔人才、穩定統治的重要性,在大臣李孟的建議和推動下,於 1313 年下詔恢復科舉。大致舉行了 3 次科舉考試。
李孟(1255 年-1321 年),潞州上黨人(今山西省長治市),年少時聰慧過人,七歲就能寫文章,博聞強記,擅長談論古今治亂之道。曾隨父徙居漢中,後入川學習儒學,精通經史,還曾開館講學。
李孟經人推薦進宮,擔任大太子海山和二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老師,主要授以兩位太子孔孟之道。
大德三年(1299 年),二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其母親被貶,李孟忠勤相隨,為其講授治理天下之法和做人的道理。大德十一年(1307 年),成宗駕崩,安西王阿難答企圖奪取帝位,李孟認為此舉有違祖宗禮法,力主二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回京掌控局面。
最終,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在李孟的影響下,聯合右丞相哈喇哈孫,先發制人,控制宮廷,成功阻止了安西王的謀位。
在大太子海山未回前,由二太子監國,李孟被任命為中書參知政事。待朝中大事處理妥善後,他力辭官職。
至大三年(1310 年),李孟被召回朝,武宗特授他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集賢殿大學士、同知樞密院事等職。
元武宗駕崩後,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即仁宗。仁宗拜李孟為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推恩三世。李孟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節制物資獎賞,慎重名爵頒賜,稽查高官的鋪張浪費,裁減宮廷無事可幹的官員。
貴族近臣雖有不滿,但都佩服他的公正無私。李孟當政數月,政績頗豐,然而他自覺才德不足,多次請求辭職讓賢。仁宗不答應,並表示自己在位一天,便要李孟在中書省相伴一天,從此不許他再提辭職之事,還加封他為秦國公,親自為其授印章,又命人繪製他的像,親筆題寫“秋谷”二字,加蓋玉璽賜給李孟。
李孟向仁宗進言,指出元朝若要長治久安,必須重視儒家文化,恢復科舉,以吸納天下賢才。且透過科舉,能夠緩和民族矛盾,使漢族知識分子有機會為國家做出貢獻,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仁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於皇慶二年(1313 年)十一月下詔恢復科舉。
此次科舉的恢復,對元代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為朝廷選拔了一批有學識、充實了官僚隊伍,文化教育的發展,間接推動了經濟的繁榮;使得儒家思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促進了各民族融合,豐富了元代的文化內涵。
在元朝,人被分為四等,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為第二等,漢人為第三等,南人為第四等。
延佑二年(1315 年)春,元朝舉行首次科舉考試,李孟任廷試監試官。當時的科舉考試,針對不同等級的考生有不同的安排。
蒙古、色目人考兩場,第一場考儒家經典中的經義,要求用《朱氏章句集註》進行闡釋,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透過;第二場考時務策,要求就當時的政治事務發表見解,字數在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考三場,第一場考儒家經典的經義及闡述,同樣依據《朱氏章句集註》,但需要考生以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字數在三百字以上,同時還需各治一經;
第二場考試要求考生進行古代官方應用文體的寫作,比如“詔”是皇帝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