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萬曆朝從中興到衰落(第1/3 頁)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載坖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朱翊鈞於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他在位初期,由張居正等大臣輔佐,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但後期,他荒於政事,長期不理朝政,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朝逐漸走向衰落。
從他爺爺朱厚熜後期沉迷煉丹修道不理朝政,到父親朱載坖後期的沉迷享樂,再到自己後期的長期怠政,這種連續幾代皇帝在統治後期出現的消極執政態度,對明朝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暴露出封建帝制下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監督和制約機制的弊端,容易導致皇帝的個人行為對國家命運產生重大影響。
朱翊鈞年幼的他在張居正等大臣的輔佐下,奮力開啟了一段扭轉乾坤的復興之旅,這便是赫赫有名的“萬曆中興”。
且說那考成法,張居正為了整治官場慵懶怠政的風氣,精心制定了這一嚴規。規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並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冊,另一本送六科,最後一本呈內閣。
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對所屬官員承辦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須登出一件,反之必須如實申報,否則以違罪論處;六科亦可根據賬簿登記,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執行情況,違者限事例進行議處;最後內閣同樣依賬簿登記,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禮部的員外郎王大人,本是個混日子的主兒。考成法一出,他起初不以為意,依舊散漫行事。待到期限將至,他負責的祭祀籌備事宜仍未完成。這可不得了,被六科狠狠參了一本,不僅被罰了俸祿,還降了職。這事兒一出,滿朝官員皆驚,誰也不敢再輕視這考成法,辦事效率那是蹭蹭上漲。
張居正親自帶著一幫官員深入福建鄉村,與當地百姓交談,實地丈量土地。遇到那豪強權貴霸佔土地卻不納稅的,張居正毫不手軟,堅決清查。福建試點成功後,迅速推向全國。
這一條鞭法,從前百姓交稅,又是糧食又是布匹,繁瑣不堪。如今統一折成銀兩,簡單明瞭。富商原本想盡辦法偷稅漏稅,這下子可沒了空子可鑽,乖乖按章納稅。
在張居正的全力治理下,黃河水患得以控制,淮河航運通暢,運河運輸繁忙,南北貨物往來頻繁,商業繁榮。
朱翊鈞皇上慧眼識珠,重用戚繼光和李成梁。為明朝的邊疆穩固發揮了關鍵作用。
戚繼光在薊門,致力於操練兵馬,他所統領的軍隊紀律嚴明,軍容整肅。有一回,韃靼派出一小股精銳部隊妄圖趁夜偷襲。戚家軍憑藉著嚴密的軍陣和出色的戰術,給予韃靼敵軍以沉重打擊,使其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李成梁在遼東威名遠揚,他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敏銳的洞察力,多次識破敵軍的陰謀。面對來犯之敵,他指揮若定,果敢堅決,一次次成功將侵犯之敵阻擋在國門之外。
戚繼光的晚年頗為淒涼。張居正病逝後,戚繼光受到牽連,被調往廣東,最終在窮困潦倒中離世。
李成梁則因後期在邊事上的一些失誤,以及放縱努爾哈赤勢力的崛起,受到了諸多指責。
這段歷史見證了兩位名將的輝煌與坎坷,他們的功績與遭遇都成為了明朝歷史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時間來到萬曆皇帝執政的中期,之前的繁榮安寧開始面臨新的挑戰與考驗,形勢變得複雜起來。
“國本之爭”則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的冊立問題展開。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欲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依據封建禮法,堅持應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場爭論持續了多年,眾多大臣紛紛上書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