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朱瞻基十一年的仁宣之治(第3/3 頁)
的一生。他在戰爭中所展現出的卓越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使他成為明朝歷史上的傑出將領。他的每一次征戰,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為了百姓的安寧和幸福。
朱瞻基時期的海外貿易規模和頻率大幅減少,明朝逐漸走向了自我封閉。朱瞻基叫停航海的主要原因是其耗費巨大,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朱棣連年征戰,國庫已經空虛,甚至出現了農民起義的現象。而鄭和下西洋七次,主要是政治和外交活動,並非以海外貿易為主,雖然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友好關係,但並沒有給明朝帶來大量的實際財富。
在朱瞻基在位時,明朝還是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航海。1433 年 6 月 29 日,62 歲的鄭和病逝於印度古裡。
鄭和去世,朱瞻基曾悲痛萬分,親令禮部侍郎南下應天,迎接鄭和靈柩,並將他歸葬牛首山。
鄭和七次下西洋不僅加強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交流和聯絡,也展示了明朝在航海領域的強大實力和技術水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此後明朝放棄了海外,在海外貿易方面實施了戰略收縮。 沒有強烈的海權意識,也不以殖民掠奪為目的,其推崇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經濟,重農抑商,海外貿易難以持續大規模地發展。
朱瞻基重新組織財政,推行一系列的減稅和救濟政策。
公元 1426 年,朱瞻基頒佈“墾荒免稅令”,據《明史》記載,僅在這一政策推行後的兩年內,全國新增墾田面積就達到了數百萬畝,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大量荒地得以開墾為農田。規定新開墾的土地免稅三年,
下達“水利建設令”,加大對水利設施修繕和新建的投入,在江南地區,疏通了多條淤塞的河道,使得灌溉面積增加了數十萬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河道,興修水利工程,保障了農田的灌溉,大幅增加了可耕種土地的面積。
據歷史記載,在朱瞻基統治時期,全國範圍內開墾的荒地數量大幅增加,糧食總產量顯著提高。多地糧倉充盈,尤其是在傳統的農業產區,豐收之年糧食儲備豐富。
市場上糧食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北方的直隸地區,糧倉充盈,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社會穩定繁榮,為明朝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令清查全國的屯田情況。將被侵佔的屯田歸還軍隊。加強了對軍屯的管理,為國家的軍事後勤提供了有力支援。
江南地區遭遇了罕見的水災,洪水淹沒了大片農田和村莊。朱瞻基迅速派遣官員攜帶大量的救濟糧款趕赴災區,下令興修水利,以防災患再次發生。
公元 1433 年,北方邊境局勢緊張,蒙古部落時有騷擾。他專款修繕了長城的部分地段,增強了防禦工事。保衛了邊境的安寧。
朱瞻基在位期間重視文化事業,組織倡導編纂古籍,參與《明宣宗實錄》的編纂工作外,他還制《猗蘭操》賜給廷臣,諭以薦賢為國之道。
公元 1435 年,朱瞻基因病去世。享年38歲。在這 11 年裡,朱瞻基與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密切合作。
楊士奇為他出謀劃策,處理政務;楊榮在軍事決策上提供支援;楊溥則協助管理內政。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仁宣之治”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採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的盛世局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