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1/4 頁)
於是,一路上,小型的沒有開採價值的礦產,小型的零星的沒有考古價值的文物,都被他順手收件傳國璽空間。
而那些大一些的礦產和比較有價值的遺址、遺蹟則被他標註出來,隨時透過網路報告給官府。
於是,不久之後,當段宇鍾進入西域省時,他的背後已經遠遠地跟了許多地質專家和考古工作者。
而且,一人的才智終究有限,所以段宇鍾也把一路上探測到的詳細圖片文字資料發給官府以及網上論壇,徵求改造環境的意見,不管多離譜都行。
因為他的能力太過逆天,所以在回到治理措施的時候,嚴謹的科學家對他的幫助不大,反倒是那些混跡網路充滿幻想的網民的意見給了他很多靈感。
當然,如何綜合改造當地環境,又儘量不引起後遺症,這些治理方案還得靠專家。
因為專家有兩種,一是真正有水平的,二是那種忽悠人的“磚家”。
就比如有個叫李寶璽的“磚家”提出了“海水西調”的方案,就引來很多網友的質疑:
據學者們研究,西北地區降雨量多寡取決於三個充要條件:一是西風帶;二是高山冷凝系統;三是水汽供應源。
其中西風帶和高山冷凝系統是具備的,惟獨由於缺水乾旱,水汽供應源不具備。
如果東調深入我國北方大陸500公里的渤海海水,做填充內蒙古到西域省沙漠中封閉的構造盆地和一個個的大小鹽水湖,形成人造海。
以壓制沙漠,擴大溼地面積,透過海水的自然蒸發,提供西北地區的溼潤氣候條件,增加降雨量的水汽供應源。這樣,必將從根本上改變西北和華北地區乾旱的惡劣生態環境。
他們計劃先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度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
然後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在新疆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進入艾比湖,中支進入吐魯番、哈密盆地,南支進入羅布泊盆地。
西調海水在沙漠地區形成“人造海”和大片溼地,靠自然蒸發,增加空氣中的溼度,增加當地的降雨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水的大迴圈。
“海水西調”的新聞一經媒體報道,頓時在網路上引起熱議,有網友戲稱,此設想和當年牟其中提出的“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子,讓印度洋的暖溼氣流進來,吐蕃變成真正的江南”有一拼。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引渤海水入疆的設想很對路,那為什麼京津地區不充分利用海水,還要去長江黃河調水?
可見,很多事情都是看似可行,實際上具體執行的時候,總是困難重重。
就算“海水西調”涉及的能源、資金、土壤鹽鹼化問題,以及將海水提升1200米等難點在技術上都沒有問題。
在華國要辦成如此大的工程,也還要涉及到的拆遷、施工、協調各方利益等問題。
就像房產登記聯網,技術上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總也實施不了,何況“海水西調”這種技術上也不一定可行的設想?
不過,今天段宇鍾就將這個十分天馬行空的設想變成了現實。在時空道尊的掌控之下,渤海海水以每天100立方千米的速度被抽取。
與此同時,在內蒙10多平方千米的戈壁窪槽上空,一直狂降暴雨,二十四小時不停,每天都要降下1米深,也就是一千毫米的雨水。
剛開始,大部分水自然都被幹旱至極,極度缺水的沙漠和戈壁吸收得一滴不剩,下多少滲漏吸收多少。
但段宇鐘不怕浪費,而渤海面積只有7。7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總容量不過1730立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