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進入地鐵入口,走下樓梯前往購票窗,宛如來到地獄世界。
如今電燈尚未出現,只有一盞盞煤油燈懸掛在蒸汽機車車頭與站臺上,其光亮在霧氣中若隱若現。
耳畔嘈雜噪聲,車輪轟鳴,開關門的粗暴動響不絕於耳。鼻尖充斥著焦油味與煙塵,都是蒸汽車頭的燃料產物。
如此情況,急需一份清晰的交通出行指南。
大英博物館出版社由此立項,而瑪麗所在的研究室負責編撰。
她被委以地鐵篇指南編寫的任務,一方面是出眾的觀察力與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年輕身體健康。
當然需要體力好。
因為照相機與膠片的發展仍未進入輕便易攜帶階段,實地考察與實時記錄尤為重要。
那意味著一站站乘坐地鐵,分別驗證不同線路的不同時段情況,約等於來回不斷在地獄穿梭。
哪怕有所謂的一二等車廂區別,但在地下大環境未得到躍遷式改進前,有錢的紳士們不趕時間肯定更願意乘坐馬車,更不提貴族鮮有興致來體驗地下生活。
瑪麗作為研究室新人,不難理解為什麼是她被分配到了髒活累活。
如果她不願意,自然能有百般手段讓他人代勞,但為什麼要拒絕?公費出行,附加額外津貼。假如書籍暢銷,還能有一筆稿費分紅。
即便出行環境髒亂差卻是正合她意,能眼見為實地瞭解此時的真實倫敦。
『哐、哐、哐——』
車輪碾壓著軌道,行駛在昏暗的地下世界。
工作日的地鐵不管何時似乎都難有呼吸空間。
瑪麗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除去咖啡館的簡單午餐,大半天都在地鐵上渡過。
這種和煤灰霧霾相伴,不斷地下穿行日子卻不多了。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研,今日之後,她都不需再為這個理由乘坐地鐵。
地鐵駛向倫敦金融城方向。
車廂內,幾乎看不到西裝革履的商務人士,這不是他們首選的出行工具,多是身著粗帆布服、亞麻罩衫、短夾克等的體力工人們。
瑪麗特意選了灰舊的夾克而非西服,讓她看起來不會顯得突兀。
車廂嘈雜,卻很少有人交頭接耳,多是機械製造的轟鳴噪音。
乘客們彷彿都戴著面具,有蹙眉的,有瞌睡的,有木然的,幾乎沒有哪一張是笑容面具。
『哐當!』
地鐵進站,發出了劇烈開門聲,三三兩兩的人群上車。
其中有一張眼熟的面孔。
瑪麗餘光輕掃,看到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姑且稱他為z。
z中等個子,英格蘭大眾臉,有點破舊的夾克衫,穿著一雙沾滿汙漬的膠鞋。他提著大布麻袋,袋子看著很沉,但人站得很穩。
上班族可能會遇到一種情況,在公共運輸上不定期看到有點面熟的某個人。
絕大多數的情況是沒有後來,當換了工作或換了出行方式就與那個人不復再見,很快將那人的具體長相忘了。
今天,不一樣。
瑪麗記憶力很好,清晰記得在四十天內見過四次這位陌生男人。
z似乎沒有固定工作時間,不分上午、中午或傍晚上地鐵。他的衣著像是下水道工人,一直是乘坐前往金融城方向的地鐵。
值得注意的是,他身上似乎有著戰場殘存的氣息,他的站姿像是士兵。
以往z都是獨自一人,但今天他和另一個裝束相似的男子c一起上車。
z與c都面無表情,但c的眉宇間隱隱透露出一絲興奮。
「……,arbet &039;aya,……」
c沒能忍住開了口,這卻非英語。他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