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鳳舞大唐之長孫皇后(第2/3 頁)
的手不捨的說:“玄齡跟隨陛下很久,為人小心謹慎,做事也很周詳,參與籌劃的機密大事從來不曾洩露。如他沒有犯下其他大的過失,希望陛下能重新啟用。”太宗含淚點頭。
皇后接著說:“妾的宗族因沾親帶故得以享有朝廷俸祿,如果沒有德行做保證,容易犯錯覆亡。陛下若想為了我而保全他們的後代子孫,那就請別把他們放到重要崗位,只須讓他們有個外戚身份,能入朝參謁就可以了。”
“妾活著無利於人,死後也不可麻煩他人,千萬不要勞煩天下為我築陵,只須借山為墳,瓦木陪葬。”
“妾願陛下親近君子、疏遠小人,廣納忠臣建議、遮蔽奸佞讒言,減少勞役、停止遊獵,妾在九泉之下也能了無遺憾。”
太宗見她氣喘不止,忙一邊輕撫,一邊示意身邊侍女去傳喚子女前來。皇后制止說:“不要叫他們來,看到他們悲哀,只會平添心亂。”
說完這句話,皇后吃力的從衣帶中取出一直深藏的那包毒藥,深情看著太宗說:“當初陛下病重,妾曾發誓以死相隨,不能讓自己成為呂后那樣的人。”
所謂大丈夫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眼見妻子在生命垂危之際,記掛最多的還是江山社稷,太宗的眼淚控制不住的奪眶而出。
六月二十一日,皇后病故,生命永遠定格在三十六歲。
皇后曾收集整理古往今來的婦女得失,編撰了《女則》三十卷。死後,官吏將此書呈獻太宗。太宗睹物思人淚溼衣襟,哽咽著對身旁近臣說:“皇后這本書足以垂範百世,朕不是不知道天命如此,傷悲徒勞無用。但只要一想起從今往後再也聽不到她的良言規勸,失去了人生最好伴侶,就止不住的傷心難過!”
十一月,太宗按長孫皇后遺願,將她埋葬在九嵕山昭陵(九嵕山也叫九崚山,位陝西咸陽禮泉縣),諡號“文德”。
古人死後諡號通常用單字表述,只有當單字無法完整表達逝者的美行時,才會用上兩個字,因此兩個字的諡號極為罕見。從太宗給妻子的諡號中,足以看出太宗對皇后的敬重與追念。
太宗親自撰文刻寫於石碑,文中寫道:“皇后節儉,遺言薄葬,認為‘盜賊只貪求珍寶,若墓中無寶,他們盜之何用。’朕的意思也是如此。帝王以天下為家,何必在死後非要把寶物放在墓中。這次修築昭陵工人不過百人,數十天完工,墓中器皿全用土木做成,定可使盜賊息心,生者與死者都無須負累,這種做法應讓後代子孫仿效。”
皇后病逝近半年,太宗讓人在宮苑中修築高臺,以便能登高遠望昭陵,聊撫思念之苦。一次太宗帶著魏徵登上高臺,告訴他昭陵的方向。魏徵眯眼看了許久,對太宗說:“臣眼神不濟,看不清楚。”太宗指給他看,魏徵說:“臣以為陛下您在眺望埋葬高祖的獻陵,若是昭陵臣能看到。”
太宗知道魏徵是在透過這種方式勸諫自己,大哭一場後,忍痛讓人把高臺拆毀。
此後,太宗一直無法忘懷長孫皇后,經常透過各種方式寄託思念之情。
史載:
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將長孫皇后的神主與七位祖考一同供奉於太廟。
貞觀十五年(641年),令高僧道宣為長孫皇后造供養經;同年,讓長孫皇后次子李泰在洛陽龍門山開鑿佛窟,為母親祈福。
貞觀十六年(642年),令人在太平觀為長孫皇后造原始天尊像,為愛妻追福。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長孫皇后第三子李治在太宗支援下修建大慈恩寺,用以緬懷母親。寺院竣工後,太宗與李治一同組織了隆重的入寺儀式;同年,太宗令蘇方士為長孫皇后造《妙法蓮花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二十六日,千古一帝唐太宗、天可汗李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