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得好評,以後又接連出版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愛瑪》(1815)。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簡·奧斯丁恰在聲譽鵲起的時候,她的健康突然惡化了。一八一七年,卡桑德拉陪她去溫徹斯特療養,結果醫治無效,於七月十八日離別了人問,終年才四十一歲。翌年,《諾桑覺寺》和《勸導》同時問世。
簡·奧斯丁生活的時代,英國小說正處於一個轉折時期。十八世紀上半葉,英國文壇湧現了像菲爾丁、理查森、斯特恩和斯摩萊特這樣的現實主義小說大師,可是到了七十年代,這些大師都已離開人世,他們開拓的現實主義傳統基本上被一股“新浪漫主義”,思潮所取代。這股“新浪漫主義”思潮主要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以範妮·伯尼為代表的感傷派小說,一種是以拉德克利夫夫人為代表的哥特傳奇小說。這些作品雖然曾經風靡一時,但是終因帶有明顯的感傷、神奇色彩而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正由於有這種作品充斤市場,英國小說自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至十九世紀頭十年,四十年間沒有產生什麼重要作品。從一八一一年起,簡·奧斯丁相繼發表了六部小說,這些小說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新浪漫主義”的矯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從而為英國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現實主義小說高潮的到來掃清了道路。在英國文學史上,簡·奧斯丁不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本身又是獨一無二的,因而被人們譽為“無與倫比的簡·奧斯丁”。
我們這裡介紹的《諾桑覺寺》屬於簡·奧斯丁的前期作品,初稿寫於一七九八—一七九九年,取名《蘇姍》。一八O三年,作者對小說作了修改,並將其賣給倫敦的一個出版商,但不知為何緣故,小說並未出版。直至作者去世後的第二年,也就是一八一八年,經亨利·奧斯丁斡旋,小說才得以出版。
同作者的其他五部作品一樣,《諾桑覺寺》是一部愛情小說。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除了愛情糾紛之外,小說自始至終還貫穿著對哥特小說的嘲諷。因此,這可謂是一部“雙主題”小說。
小說女主角凱瑟琳·莫蘭是個牧師的女兒,隨鄉紳艾倫夫婦來到礦泉療養地巴思,在舞會上遇見並愛上了青年牧師亨利·蒂爾尼。同時,她還碰到了另一位青年約翰·索普。索普誤以為凱瑟琳要作艾倫先生的財產繼承人,便起了覬覦之心,“打定主意要娶凱瑟琳為妻”。索普生性喜歡吹牛撒謊,他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便向亨利的父親蒂爾尼將軍謊報了莫蘭家的財產,蒂爾尼將軍信以為真,竭力慫恿兒子去追求凱瑟琳。當他們一家離開巴思時,他還邀請凱瑟琳去諾桑覺寺他們家作客,把她視為自家人。後來,索普追求凱瑟琳的奢望破滅,便惱羞成怒,連忙把以前吹捧莫蘭家的話全盤推翻,進而貶損莫蘭家,說她家如何貧窮。蒂爾尼將軍再次聽信讒言,以為莫蘭家一貧如洗,氣急敗壞地把凱瑟琳趕出了家門,並勒令兒子把她忘掉。但是兩位青年戀人並沒有屈服,他們經過一番周折,終於結為伉儷。顯而易見,作者如此描寫索普和蒂爾尼將軍,是對金錢和門第觀念的無情針針砭。
凱瑟琳在巴思期間,正熱衷於閱讀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哥特小說《尤多爾弗的奧秘》。後來聽說將軍邀請她到諾桑覺寺作客,她不禁欣喜若狂,心想她終於能到古剎中去,“歷歷風險”,“嚐嚐心驚肉跳的滋味”。其實,諾桑覺寺只是座舒適方便的現代化住宅,僅僅保留著舊日古色古香的名稱而已。可是凱瑟琳住進來以後,卻憑著哥特小說在她頭腦中喚起的種種恐怖幻影,在寺裡展開了一場荒唐的“冒險”活動。她第一次走進自己的臥房,見到壁爐旁邊有隻大木箱,便疑心箱裡有什麼奧秘,膽戰心驚地好不容易把箱子開啟,不想裡面只放著一條白床單!夜裡上床前,她猛然發現屋裡還有一隻大立櫃,戰戰兢兢地搜尋了半天,終於在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