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肅宗請來的高人,白衣山人李泌(第1/5 頁)
至德元載(756年)七月十二日,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繼位。
肅宗面臨的局面非常嚴峻,安祿山在洛陽稱帝,故都長安淪陷,各地分崩離析。由於朔方精兵跟隨節度使郭子儀徵討安祿山未歸,手中兵力只是些不堪一戰的老弱士卒,以及數百跟隨前來的禁軍,文臣武將不滿三十人,能夠掌控的地盤只有天水、扶風、隴右、順化寥寥數郡。
朔方留後杜鴻漸、判官崔漪以及河西司馬裴冕因勸進有功,獲封為相,組成了肅宗第一任宰相班子。
杜鴻漸是進士及第,崔漪、裴冕出自望族,門蔭入仕。這三人均長期在邊疆任職,雖非大才,也稱得上盡職盡責。
有了宰相,肅宗又著眼作戰需要,升任前蒲關防禦使呂崇賁為關內節度使,陳倉令薛景仙為扶風太守,隴右節度使郭英乂為天水太守。
由於繼位倉促,朝中各項禮儀、制度均屬草創,加之邊軍將領不識禮數,鬧出不少笑話。
大將管崇嗣在上朝時竟然背向肅宗而坐,旁若無人的與身邊人交談。監察御史李勉當即彈劾管崇嗣,將其拘押起來。肅宗大度赦免了他,笑著稱讚李勉:“我有了你,朝廷才像個朝廷!”
隸宗的繼位極大順應了人心,給了忠於唐室的官員一個希望,得到訊息的郡縣紛紛歸附。
而此時剛剛在普安郡(今四川劍閣縣境)安頓下來的玄宗,還不知道兒子已經稱帝並將他尊為太上皇,仍以大唐皇帝名義,對外頒佈了他撤出長安後的第一封詔旨。
這封詔旨對各地抗擊叛軍作出了部署。其中,任命肅宗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兼任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向南奪取長安、洛陽。
永王李璘任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盛王李琦任廣陵大都督,兼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使;豐王李珙任武威都督,兼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使。
在四個擔當重任的兒子中,除了稱帝的李亨,只有永王李璘到任,李琦、李珙均為遙領,所屬軍政事務由他們的副手負責。
可以說,玄宗的這紙詔令對抗戰形勢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唯一的作用就是讓天下官員都知道了他在哪裡,且為用兵自重的李璘走向叛亂之路埋下了隱患。
肅宗雖然搭起了草臺班子,任命了宰相、官員,但這些人均非帥才,無法承擔起恢復江山社稷的重任。於是,他想到了當年亦師亦友的高人,李泌!
李泌,字長源,祖籍遼東,生於長安。與唐初聲名顯赫的瓦崗軍主帥李密一樣,均出自北周名將李弼一脈。
李泌比肅宗小十一歲,幼年時就以才思敏捷著稱於世,玄宗讓他與當時還是永王的李亨交往。等到李亨做了太子,李泌已經成年,經常向玄宗上疏議論國政。玄宗想用他為官,他不願意,便讓他與李亨結為布衣之交,李亨稱他為先生。
楊國忠嫉恨他的才行,找了個理由將他遷往蘄春(今湖北黃岡轄縣),後來歸隱於潁陽(今河南登封)。
肅宗遣使徵召李泌,李泌趕到靈武拜見。肅宗大喜過望,朝政不分大小必向李泌諮詢,肅宗想升任他做宰相,李泌說:“陛下您把我當做賓客朋友,那可比宰相尊貴多了。”
有了高人李泌的出謀劃策,肅宗不再為困窘的局面發愁,各項軍政事務逐漸步入正軌。原來被迫降於安祿山的京兆尹崔光遠、長安令蘇震、侍御史呂諲、右拾遺楊綰、奉天令崔器等人相繼從長安逃出投奔肅宗。
那個害死高仙芝、封常清的宦官邊令城也從長安跑到靈武,肅宗惱怒他陷害忠良,將他處斬。
肅宗知道若想收復長安,手中必須有兵。靠近靈武最近的當屬河西、安西兩軍。
肅宗頒詔讓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發兵五千趕赴靈武,李嗣業有些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