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營州之亂,傳奇名將王孝傑悲壯殉國(上)(第1/4 頁)
武周前期,酷吏當道。在他們的構陷之下,名將相繼凋殘,邊患連年不斷,契丹趁機作亂。
邊防將領王孝傑在與吐蕃作戰中被俘,因貌似吐蕃贊普的老爸得以倖免。歸國後他鎮守邊疆大殺四方,很快榮升宰相,達到出將入相的人生頂點。
東峽石谷之戰,他充任前鋒與契丹力戰,無奈“豬隊友”懼戰逃離,他墜落懸崖以身殉國。王孝傑的死震動了武則天,讓她的視野開始從內卷聚焦到邊患,透過一系列戰略調整,邊疆重獲平安。
【01】因相貌得以出圈
大唐時期,尚武精神滿盈。不僅武將地位很高,就連飽學之士也都以尚武為榮。文臣懂征伐,武將通詩書,在大唐並不矛盾。
詩仙李白“十五歲好劍術”,曾寫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的著名詩句。有人做過統計,在李白流傳至今的著作中,至少有一百篇提及“劍”字,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大唐全民習武的濃厚氛圍。
本文主人公王孝傑就是一位起自邊陲、出將入相的傳奇人物。
王孝傑,生年不詳,陝西臨潼人。儀鳳二年(677年)從軍,儀鳳三年(678年)九月,在宰相李敬玄指揮下,參與大唐與吐蕃的青海湖之戰,以前軍副總管身份,跟隨工部尚書劉審禮深入敵後,不慎被困低窪處遭到吐蕃圍攻。
李敬玄素來怯懦,又根本不懂打仗,竟然按兵不救,眼睜睜看著前鋒全軍覆沒。劉審禮、王孝傑兵敗被俘,劉審禮死於吐蕃,王孝傑則被帶到邏些城(今西藏拉薩)。因他相貌長得與吐蕃贊普(國王)的父親很像,得到吐蕃禮遇,在吐蕃悠哉悠哉生活了數年。
後來兩國交換戰俘,王孝傑返回大唐。此時的大唐已由女皇武則天主政,進入武周時期。由於他的歷史清白而且並非主動降敵,在經過一番政審後,很快官復原職繼續在邊陲效力。
他久在吐蕃生活,對吐蕃的風土人情,特別是吐蕃軍隊的作戰方式諳熟於胸,因而在與吐蕃對抗中屢獲戰功。幾年下來,累功升至從三品的右鷹揚衛將軍,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部級。
長壽元年(692年),西州(新疆吐魯番)都督唐休璟奏請重新奪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安西四鎮”,得到武則天批准。敕令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會同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進擊吐蕃。
十月二十五日,唐軍大破吐蕃,收復了丟失十二年的“安西四鎮”。
武則天大加讚賞,在報捷文書上專門批示:“貞觀中期,我們得到了這四座城鎮,後來由於防禦不力落入吐蕃。現在重新奪回,邊境得以安寧。王孝傑與士卒齊心合力,建立了這一功勳,他忠心為國的精神值得褒獎!”
延載元年(694年)正月,後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病故,弟弟阿史那默啜(以下簡稱默啜)襲位,自稱可汗。
阿史那骨篤祿於永淳元年(682年)佔據黑沙城(內蒙古武川縣境內)起兵反唐,不斷襲擾大唐邊境。默啜上升後,延續了他哥哥的做法,出兵進犯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突厥經過太宗、高宗父子幾十年的強力打壓,實力早已大不如前,本已歸附大唐多年,後來隨著吐蕃坐大,一些部落蠢蠢欲動。開耀元年(681年),名將裴行儉收服起兵反唐的阿史那伏念,承諾饒他性命。但高宗聽信了宰相裴炎的話,處死了阿史那伏念等五十四名戰俘,引發突厥公憤,開始依附吐蕃與大唐對抗。
延載元年二月,唐軍沿邊境發起反擊。王孝傑在冷泉(青海湖附近)、大嶺(青海西寧以西)一帶,擊敗了吐蕃大將勃論贊刃與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
勃論贊刃是吐蕃前宰相祿東贊第五子,此戰失利後被處死;阿史那俀子則是吐蕃為突厥人所立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