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達國家,股市成為這類企業籌資的主要渠道,美國的納斯達克就是這種股市。這類企業的特點是高風險、高回報。如果創業不成功,籌來的資金就會付諸東流;如果創業成功,則有高收益。20世紀80年代網路興起時,許多網路公司都是用這種方法籌資的。成功的固然有,但失敗的也無計其數,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這類企業透過股市籌資的最大好處就是共擔風險,共享利益。企業本身或風險投資公司與基金也許無法承受如此大的風險,但透過股市把風險分攤到更多人的身上,承受風險的能力就強了,投資失敗不至於引起社會震盪。同時,這些企業的收益由更多的人分享,也有利於社會和諧。而且,創業板的股民也成為這類企業投資的導向。大家看好你企業的專案,股票就有人購買;大家不看好你企業的專案,股票就沒人購買,企業當然無法投資了。
從創業企業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來看,與普通股票相比,創業板的股票就是“險上加險”。創業板股票與普通股票有同樣的股市風險。股市受宏觀形勢、企業業績、政策走向,甚至流言蜚語的影響。這些因素很難準確預測。因此,股市的波動,甚至大起大落都很正常。“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這句股民極為熟悉的話,正是對股市風險的寫照。但創業板的股票在這種風險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風險,那就是創業企業從事科技創新的風險。而且,這些企業進入股市,這種風險就要被放大。這就使創業板的股票比一般股票的風險要大得多。如果說普通股票“有風險”,創業板股票就是“更有風險”,如果說普通股票進入“須謹慎”,創業板股票就是“須更加謹慎”。
那麼,什麼人適合進入創業板當股民呢?按照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們把人分為風險厭惡者、風險中性者和風險喜愛者。風險厭惡者是討厭風險的人,這類人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弱,股市一有波動就心驚肉跳,這類人不適合進入創業板股市,甚至不適合進入普通股市。風險中性者比風險厭惡者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強一點,但也不適合進入創業板市場。只有風險喜愛者以承擔風險為樂,要的就是那種刺激,最適合進入創業板市場。換言之,天生愛冒險的人應該成為創業板的主力股民。此外,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也與承受風險的實際能力相關。所以,資金雄厚的股民進入創業板更為適宜。
當然,我們所說的承擔風險也不是賭博式的“撞大運”,那是一種賭徒的做法。從風險中獲益靠的是理性分析。說到底,能在股市賺錢,靠的還不是“運氣”,而是分析判斷的能力。這一點對於創業板市場更為重要。
建立創業板市場是中國經濟和股市發展的需要,祝願創業板市場一路走好。
txt小說上傳分享
績效工資之憂
政府決定在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而且首先在學校和醫院實施。這有利於提高這些單位員工的積極性,並增加他們的收入,當然是一件好事。在事業單位引入企業的激勵機制也是改革的一種嘗試。但激勵機制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提高效率,運用得不好,也會成為“負激勵”。即使在企業裡,績效工資也並不是一用就靈。在事業單位,要考慮的問題就會更多。
事業單位與企業不同。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它們把自己合法賺的錢以績效工資的形式發給職工,無可厚非。但公立學校、醫院之類事業單位的目標絕不是利潤最大化。它們應該以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服務為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