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開局老祖類小說 > 第117章 糧食去哪了?(一)

第117章 糧食去哪了?(一)(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功夫好?手榴彈怕不怕食人山莊明末之烽火連城穿成傻子後,徹底放飛自我破碎戰爭穿越後成為曹魏第一權臣性轉成少女才不會白給呢成為御史後,我怒噴建文帝諸天:開局大哥被抓,我倒反天罡正義系統選中的我離正義越來越遠諜戰:識別身份後,策反高階間諜一個彈夾三萬發,你管這叫漢陽造有一個傳奇春秋吳國四合院:搶房?我直接街道辦舉報策馬大明抗戰神器:軍火系統的傳奇穿成乞丐後,我撿到師父了惡霸將軍的精神小夫郎救命,我不要在快穿界打工穿越大秦,以武止戈,橫掃六合!東周列國志註釋白話文

【接下來給大家看看明朝糧食的變化,給老祖宗尤其是明朝皇帝們做個參考,看看文官們到底怎麼治理的國家。】

【明朝時的農業水平,已經數倍於前。

但是,明朝卻滅亡於財政破產,沒錢又沒糧,是不是感覺很怪異?】

古人:農業水平高=沒錢沒糧??

【明朝糧食價格穩定時間之長是歷史之最,從開國到萬曆晚年,長達二百五十年時間裡糧食始終穩定。

開國時期一兩銀子三石到萬曆晚期的七千銀子一石,兩百多年糧價只上漲一倍,可見整個大明並不缺糧食。

嘉靖二年,南京旱災,米價1.3--1.4兩。

嘉靖三十二年,大饑荒,米價2.2兩。

就算萬曆十六年,黃河水災,脫了皮的米,也才2兩銀子一石;倉庫內的陳米,1.5--1.6兩銀子。

這是災荒年間的米價。】

天幕之下,歷朝歷代人們無不瞠目,這咋看也不像是很窮的大明啊。

【但到崇禎年間,那情況簡直無法直視。

崇禎十三年河南米價34兩,崇禎十四年山東米價154兩。

而這中間,僅僅隔了五十年。】

‘嚯~~~’天幕之下議論紛紛,怪不得明朝會滅亡,這麼高的糧價不得遍地烽火。

【明朝農業發達,各地糧倉動輒就是十幾萬石以上的儲備,甚至數百萬石之巨!

《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儲糧十六萬石於臨清,以給訓練騎兵。

而實際上,永樂之後臨清倉已經常年儲備糧食一百五十萬石。

宣德六年,臨清倉再次擴建,足足可容納三百萬石。

僅一個倉庫,就已超過元朝運河儲量總和,而且這僅僅建立在三十稅一的基礎上。】

漢武帝年間,劉徹口水差點順著嘴角流出,“朕...朕...朕,明朝的皇帝們,你們把糧食分朕一半,什麼女真、什麼蒙古,朕全給你們滅了。”

【《明史》記載,每當遇上災荒,調查屬實後,地方上奏請求減免稅收,朱家人沒有不同意的。

雖然《明史》被清朝黑的不像樣子,都有這樣的記載:民不知凶荒,朝廷不知缺乏也!】

明末,一群流民蜷縮在角落中呆呆看著天幕,淚水忍不住順著臉頰簌簌而下:“太祖、太宗,看看您的子民吧。”

【明代漕運比元代更為發達,明政府成立了專門運糧的部隊,轄下運船有一萬一千多艘,官軍達十二萬人之巨。

但是,這其中也養肥了無數蛀蟲,所以我還是建議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發展海運,後面的皇帝盡力就好。

畢竟這對你們來說難度有點大,尤其是中後期的皇帝,我怕你們會有性命之憂。】

唐貞觀年間,再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李世民更加深刻理解後世文官的恐怖,這皇帝直接被文官死死拿捏了不是,這樣換成他,還不如死了算球。

【但糧倉分散各地不易管轄,朱祁鎮開始改革:毀臨清、德州、河西務倉三分之一,改為京通倉。

歷經景泰帝、成化帝三朝,運河四大糧倉-淮安的豐濟倉、徐州的廣運倉、德州的德州倉、臨清的臨清倉,就此成型。

咳咳,天順算給朱祁鎮了,反正皇帝都是一個人。】

【既然說起四大倉,就不得不提于謙的死因之一。

在明孝宗朱佑樘之前,就有‘國積三年糧’的說法。

但從這之後就變成‘國積兩年糧’,隆慶皇帝之後變成‘國積一年糧’,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糧倉中老鼠都不願光顧。

而這個‘國積三年糧’,就是說明朝官方儲存的糧食足夠全國吃三年。】

目錄
遮天之我成了李長青港片:軍火大亨,從幹掉B哥開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