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之間,投軀萬仞;是以行者望風謝路耳!
十二月初,入烏場國。北接蔥嶺,南連天竺,土氣和暖,地方數千。民物殷阜,疋臨淄之神州;原田膴々,等咸陽之上土。鞞羅施兒之所,薩埵投身之地,舊俗雖遠,土風猶存。國王精進,菜食長齋,晨夜禮佛。擊鼓吹貝,琵琶箜篌,笙簫備有。日中已後,始治國事。假有死罪,不立煞刑,唯徙空山,任其飲啄。事涉疑似,以藥服之,清濁則驗;隨事輕重,當時即決。土地肥美,人物豐饒,百穀盡登,五果繁熟,夜聞鍾聲,遍滿世界。土饒異花,冬夏相接,道俗採之,上佛供養。國王見宋雲,雲大魏使來,膜拜受詔書。聞太后崇奉佛法,即面東合掌,遙心頂禮。遣解魏語人問宋雲曰:「卿是日出人也?」宋雲答曰:「我國東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實如來旨。」王又問曰:「彼國出聖人否?」宋雲具說周、孔、莊、老之德,次序蓬萊山上銀闕金堂,神仙聖人並在其上;說管輅善卜,華陀治病,左慈方術,如此之事,分別說之。王曰:「若如卿言,即是佛國。我當命終,願生彼國。」
宋雲於是與惠生出城外,尋如來教跡。水東有佛曬衣處。初,如來在烏場國行化,龍王瞋怒,興大風雨,佛僧迦梨表裡通溼。雨止,佛在石下,東面而坐,曬袈裟。年歲雖久,彪炳若新,非直條縫明見,至於細縷亦彰。乍往觀之,如似未徹;假令刮削,其文轉明。佛坐處及曬衣所,並有塔記。水西有池,龍王居之。池邊有一寺,五十餘僧。龍王每作神變,國王祈請,以金玉珍寶投之池中;在後湧出,令僧取之。此寺衣食,待龍而濟,世人名曰龍王寺。
王城北八十里,有如來履石之跡,起塔籠之。履石之處,若水踐泥,量之不定,或長或短。今立寺,可七十餘僧。塔南二十步有泉石。佛本清淨,嚼楊枝植地即生;今成大樹,胡名曰婆樓。
城北有陀羅寺,佛事最多。浮圖高大,僧房逼側,周匝金像六千軀。王年常大會,皆在此寺,國內沙門,鹹來雲集。宋雲、惠生見彼比丘戒行精苦,觀其風範,特加恭敬,遂舍奴婢二人,以供灑掃。
去王城東南,山行八日,如來苦行投身餓虎之處。高山巃嵸,危岫入雲;嘉木靈芝,叢生其上。林泉婉麗,花彩曜目。宋雲與惠生割捨行資,於山頂造浮圖一所,刻石隸書,銘魏功德。山有收骨寺,三百餘僧。
王城南一百餘裡,有如來昔作摩休國,剝皮為紙、拆骨為筆處,阿育王起塔籠之,舉高十丈。拆骨之處,髓流著石,觀其脂色,肥膩若新。
王城西南五百里有善持山。甘泉美果,見於經記。山谷和暖,草木冬青。當時太簇御辰,溫熾已扇,鳥鳴春樹,蝶舞花叢。宋雲遠在絕域,因矚此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