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4/4 頁)
法忘軀呢?罵兩句,你就吃不消了,要我來恭維你,讓我到你家去跪著,你就成佛了?你乾脆天天捧你自己好了,要放下!要謙虛!要罵的話多呢!罵罵又搞忘記了。唉!一個人也怪,平常在家裡,半句佛法也想不起來,被人一逼,我又來了,鐘不打不響,鼓不敲不鳴。
再說什麼是行履,什麼是用。道在平常日用間啊,起心,舉步,言語,動靜,一舉一動都是你的妙用。現代的人連邏輯的頭腦都沒有,如果這個另外的妙用,是另外加進,嚇!那你就著了魔了,心裡可以另外加進一個東西來?如果是自在內在發的,則本來根根在我這裡,本來就有。我不是明明白白提出中庸來告訴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一念不生,就是體。“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該罵的就罵,這是怒;你們證了道,我替你們高興啊!我會喜得眼淚都流出來,那就是喜;看你們笨,我真難過啊,這是哀;三餐飯吃得舒服,大家又坐得好,這就是樂;我沒有瘋了,是吧?都是發而皆中節,是吧?就謂之和,就是用。你們也一樣嘛,還另外去找一個什麼東西?六度萬行都從這個上面發的,還向哪裡去找用?把這個用調整好,所以你要另生妄想神通的妙用;自性體見到,那麼你就能夠自己臆想它生出一個什麼,就把它造出一個什麼,訓練成功就是神通妙用。這是另外,但是也是你的本分的事。可是這就要修定,定,魯老頭這句話講對了,就是要定。
但是話說回來,小和尚你要注意,見道之後久定就成功,不見道不行。憑你那一句話,你就要遲得道多少年。你不相信?六祖一個字不認識,那可以,但有幾個六祖啊?六祖不認識字,經教講得那樣好,堪稱東方如來。有幾個六祖?那麼憑你這一句話,你就和六祖一樣了?你有這個本領也行,又沒有這個氣魄擔當,“我就和六祖一樣”,又拿這個話來做幌子,都是不長進,沒有志氣。六祖又沒有學禪,又沒有學道,怎麼聽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能有所領會?你呀!“應無所住”聽了一萬遍了,你自己也念了幾千遍了,你怎麼還不行呢?你怎麼可以拿六祖來做幌子呢?參要真參,悟要實悟。又沒有真參過,又沒有實悟過,隨便張口批評,毀滂佛法,還不到佛前去懺悔!趕快去磕頭懺悔去,誠誠懇懇地,不要自欺欺人。
(時,和尚去佛前頂禮。)
嗬!這樣就對,我不是罵你,是為你好,這樣就差不多了,真能夠放下一點了。誠誠懇懇地懺悔,自然可以見道。
誠誠懇懇在那裡拜佛,等到我叫你不拜的時候才不拜,身心放下,一念不生,誠誠懇懇地拜。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早上這兩堂每人意誠,每人都不同,道氣盎然。下了座以後,那些快嘴菩薩,三個五個,兩個四個地坐在一起,站在一起,商商量量的,那個道早就跑掉了,道還商量得出來的?意誠而後心正。
朱教授………習禪錄影
朱教授!你要死下心來,多少年來你一點都沒有死。什麼沒有死?心沒有死下來。萬緣放下!商量個屁!沒有什麼的,非常簡單,放下就是。你們沒有真正地放下,死下心來嘛!若要人不死,除非死個人;真正死下來,身心放下。你看,和尚從來沒有這樣死下心來拜佛。還要死下來,身心放下,誠誠懇懇地拜,馬上自己就不同了。所以道非常簡單。你懂了佛就懂了儒家,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天天講儒家《大學》、《中庸》,講飛起來了,可是你意不誠。《大學》怎樣告訴你?“誠其意也,毋自欺也”。這不是解釋了嗎?什麼叫做誠意呢?不要自欺,是慎獨也。它不是替你解釋得清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