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頁)
前美國每年農業補貼上限是480億美元,這說明美國農業補貼增加的空間仍然很大。在鉅額農業補貼支援下,美國農民在國際糧食市場競爭中佔據了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方面保持了較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在補貼支援下以較低的、甚至低於糧食本身價值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傾銷糧食。在這種不對稱的競爭中,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受到衝擊是發達國家實行鉅額農業補貼的必然結果。 。。
鉅額農業補貼政策衝擊一些國家農業(3)
5�14“共同農業政策”對別國農業的衝擊力
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是世界對本國農業最具保護力的政策。歐盟國家透過該項政策,每年給農民補貼達500億美元,遠遠超過歐盟投入其他發展專案的資金。由於“共同農業政策”確立時間較早,烏拉圭協議所規定的關於限制和減少農業補貼的條款對其根本沒有約束。
“共同農業政策”對農民的支援形式有直接支付、價格干預、過剩產品的儲存設施以及出口補貼。這些措施穩定了歐盟內部的食物價格,但它卻將歐盟市場內可能的價格波動轉嫁給國際市場。一旦出現價格波動,將給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帶來影響,並使發展中國家農業市場環境惡化。各種預測顯示,共同農業政策將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提高了25%~30%。
共同農業政策的出口補貼,提高了歐盟農產品的競爭力,發展中國家農產品面臨嚴峻挑戰。同時,歐盟不斷強化農產品進口壁壘,又剝奪了發展中國家向歐盟各國出口農產品的可能性。在實行共同農業政策下,歐盟農業得到有力扶持,農產品生產出現過剩,便以低價向發展中國家傾銷。歐盟這種共同農業政策的農產品出口,在短期內對食物淨進口國有利,對城市人口以及沒有土地的人口有利,但這是以犧牲別國農業和農民利益為代價的。對發展中國家農業和農民而言,農產品傾銷將給他們帶來長期或短期的災難性影響。這些傾銷的農產品將壓低他們的農產品價格,並迫使他們的農業受到衝擊甚至萎縮。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可能在短期內獲利,但當傾銷國農業和糧食生產發生變化時,發展中國家低廉的食物來源就會枯竭,而本國農業也已喪失了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就可能發生糧食短缺,甚至糧食危機。有學者認為,歐盟的農產品傾銷至少應該對發展中國家在糧食上越來越依賴進口承擔部分責任。20世紀60年代的農業綠色革命,使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可以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但是近40年來,該地區糧食產量卻大幅減少,小麥進口翻了兩番。
近些年來,美國和歐盟對農業的補貼又出現新的形式,即對生物質能源開發的鉅額補貼與大力扶持。出於種種動機,美國和歐盟都加大了對生物質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石油資源的日益匱乏及價格大幅上漲,促使一些有能力使用生物質能源的國家將生物質能源作為替代能源。如以玉米、油菜籽等為生產原料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與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汽油相比已具有一定競爭力。但問題在於,不是任何形式的生物質能源相對石化能源都具備“充分的”競爭力。因此,對生物質能源的補貼就顯得尤為重要。考慮了可再生能源強制使用量、稅收抵免和關稅壁壘,美國對用於乙醇燃料生產的玉米每蒲式耳補貼1�60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在變相對玉米種植給予直接補貼,實質仍是對農業補貼的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專家測算,當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00美元時,在沒有乙醇燃料補貼的情況下,美國以玉米為原料的乙醇燃料生產,在玉米費用低於每蒲式耳4�14美元時才能有利可圖;而在有乙醇燃料補貼的情況下,玉米費用只要低於每蒲式耳5�74美元時,就具備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