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1/5 頁)
馬士英、阮大針,這些誤國的權臣自然也跟著失勢,先後地逃走了。雖然,大明的宗室還有一些逃出去的,像魯王為大臣張維周擁立在紹興監國。而鄭芝龍、黃道周等又在福州擁立唐王。那只是一線的希望,大家都明白,靠著這些人要想擊退這強悍的清兵是太困難了。
但南京卻是陷落了,江山易幟,河山易主,對金陵的百姓而言,明朝是覆亡了。
在一般的讀書人眼中,對明朝的覆亡卻抱著更深的感慨,明朝之亡,不在敵人而在自己,這麼大的一個王朝,如果不是從自己敗起,再多的敵人都無法擊敗它的。
因為中華一直是最強大的,人口最多,土地最大,文明最盛,在在都比別人強。
滿清雖是勢如破竹,但多半還是靠著漢人的力量來擊破漢人的,他們用來作前鋒的,都明室的降兵降將,這些人何以會倒過槍矛,為敵人賣命而來攻打自己的朝廷呢?
數到根本的原因,幾乎要從明太祖洪武開始,這位從草莽出身的皇帝開始時是從白蓮教的劉福通起家打出來的天下,心胸偏狹,多疑猜忌。
而他對那些世家出身的將領們一直懷著猜忌,那一個將領的兵權一重,一定會受到他的排擠迫害。
這樣子雖然能造成集大權於一身的絕對優勢,但也為了孫們樹立了一個以猜忌理國的傳統手段。
將帥們無以安其位,無以用其才,皇帝們唯恐將悍而兵驕,以至於自毀長城,小人庸才當道。
君上刻薄寡恩,臣下們自然而然地沒有了感激效死之心,幾乎每一個皇帝在位,都做過一兩件大錯事,冤枉地革退過功臣名將。
而清人得以崛起,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崇禎帝殺了鎮壓北邊最有力的袁崇煥。君不仁、臣不忠,這是一種自然的迴圈,也導致了明室的滅亡。
侯朝宗終於在亂軍中遇到了蘇崑生,因而也知道了香君為他守義的忠貞情事,內心中是異常激動的,他這時已經雄心消盡,壯志成灰。
讀書人本以功名為第一前程,國已亡,家已破,苟全性命已經是萬幸了,其他一切都談不上了。
他這時只有一個期念,就是找到了香君,同到歸德的老家,老老實實地種田去,過個平凡的日子。
戰事還在繼續著,戰場卻已移到了西南一帶,福建、雲南、廣東、廣西,還有人在為著光復漢室而努力。
各種的傳說在民間傳播著,那都是些不死心的人在鼓舞著復國的希望。
像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在廈門舉起了勤王的義旗,瞿式耜在廣東高要擁立桂王朱由榔等……。
這些傳說並不是空穴來風,但都是一些分散割據的零星抗拒,沒有一個人,沒有一處的勢力能夠再次地創立一統的局面!
雖然,有不少熱血的青年,迢迢千里,奔向西南一帶去參加抗清復國的壯舉。
但是侯朝宗卻沒有為這些訊息所動,他已經看得很透澈,那些努力不會有太大結果的,滿清本身的實力已經夠強大了,何況還有不少實力派的明軍將領投向清方,那已經不是一些零星的抗拒所能抵擋的。
再者就是人心的向背,很多人都已經飽經流寇、兵患、天災、人禍,顛沛流離之苦。他們對明朝朱氏一族,已經失去了信心,大部份的人都不想這個敗落的王朝再恢復了。
“漢賊不兩立”的春秋大義,只是在讀書人的心中有點影響的力量,大部份的老百姓,卻很少明白什麼叫尊王攘夷的大道理的。
他們只知道要活下去,誰能給他們安定的生活,給他們吃飽肚子不受寒凍,他們就滿意了,誰做皇帝,對他們來說,都沒有關係的。
越近金陵,兵亂的跡象越少,朝宗的那一片愛國熱情也越冷淡。
南京城除了在清兵進城時亂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