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以倫敦為例,從五十年代的霧都到八十年代的天清水淨,英國人付出了長達幾十年的努力。
對c國來說,治霾將會是一個持久戰。
可理解歸理解,但是人們也不可避免地在用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為空氣的汙染買單。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容易去批評政府的不作為和不得力,卻看不到更深層的系統性的原因。首先,c國的能源結構就是以煤炭火電為主的,c國是產煤大國,更有著用悠久的燒煤的工業淵源,別提背後還有龐大的與煤炭相關的利益集團。想要一刀切掉煤炭,已經不是難度的問題了,而是根本做不到。
再者,相當數量的企業一方面在多年前盲目擴大產能,又刻意忽略企業本身的環境責任。偷偷排放和不當排放的情況愈演愈烈,對於關係著自己利潤多少的老闆們而言,能不對工業排放做什麼處理,他們就不做處理,處理花的每一分錢,他們都覺得是打水漂了。這也是資本逐利性的必然體現。西方一位著名的環境學者提出了“化石燃料資本”的概念,一些西方企業在西方對於汙染處罰和處理成本巨大的大環境下,紛紛將工廠離岸到第三世界國家,其中c國又首當其衝,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變成了世界煙囪。不管c國本國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合資企業,他們都受利於c國鼓勵工商發展而輕社會成本支出的投資環境,進一步加劇了環境生態問題。
最後,不得不指出的是,每一個c國人,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其實都跟汙染分不開關係。c國國民一方面是經濟飛速成長的受益者,而另一方面又是經濟飛速成長的副作用的受害者。人們在抱怨空氣差,卻不會考慮停止冬季供暖燒煤。各種重工汙染企業的產出,也惠及了人們在生活中享用的各種消費品。
對c國而言,治霾和治理其他環境汙染問題,國家意志是毋庸置疑的,民意擺在這裡。但這絕不是簡單的去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轉型就能解決的事情。這個系統性問題牽扯方方面面,牽一髮動全身。
去產能過剩和改變能源結構,那麼生產玻璃、鋼鐵、煤炭和化工產品的工人們怎麼辦?一些觀察機構表示,僅煤炭產業的去產能一項,可能就帶來三百萬的失業人口。這些人裡面很多還是捧著國企鐵飯碗的,甚至是家族幾代人都在國企中。如何安置他們,將他們引導向什麼行業,這都是嚴峻的問題。
c國在這兩年猛烈地刺激電商消費,也是有意識地在透過gdp三駕馬車的另一架,來拉動經濟增長,或者說至少製造表面上一定的經濟繁榮景象。大量就業人口被引導向虛擬產業和服務業經濟,但這些產業的增長還不夠快,而產業轉型的陣痛又難以避免。
極端一點,哪怕這個陣痛期延續上十年,類似霓轟國的失落的十年,只要轉型成功了,這一局就算贏。可付出的代價都是實實在在的。這個國家基本上每一代人都在付出著代價,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進步和不再受欺辱。上個世紀上半葉的一代人是拋頭顱灑熱血,建國後的一代人是在極度困苦的環境中硬生生創造出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大國的基礎架構。第三代在改開的彷徨中,用廉價的勞動力去換取了原始資本的累積。現在的一代人勢必又要在享受前輩們為自己留下的果實的同時,付出艱難的產業升級轉型和健康這樣的代價。
不過,總的來說,每一代人都會比上一代人條件更好一些,就是在這樣一點點的付出和代價間,一個羸弱的國家才能不斷成長,變成這個行星上人人敬畏的力量。
這是一個堅忍的民族,也是值得敬佩的民族。
項飛的繁雜思緒漸漸收了回來,因為車輛已經停在了此時銥星元首白仲祺下榻的酒店。
早間的時候,項飛收到了通知,說銥星方面知會,對帝都的空氣質量不滿,將會採取處理措施。這一方面讓帝都有些覺得臉皮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