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4/4 頁)
千兩白銀,捐一個七品知縣的頂戴,最初的自我感覺自然是極好,咱們是能夠跟縣太爺平起平坐!但等到鄰里中知縣滿街走,甚至知府、道員的頂戴日日相見時,反襯托出真正的縣太爺的八面威風。虛銜又怎比得上實缺。”賣官鬻爵開捐是清政府應付財用不足的傳統手法,自康熙朝開創後,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咸豐帝的父親道光帝對此種手段頗為痛恨,每次召見捐班官員皆容色不悅,曾經發生過因捐納官員應對粗俚而退捐罷官的事例。他在私下場合對一名科舉出身的官員坦露過心跡:“捐班我總不放心,彼等將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無不肖,究竟禮義廉恥之心猶在,一撥便轉。”道光帝雖對此不滿意,但為了財政之需仍不得不為之。
“何況摺子裡說是要戶部將空白官文分發各省自行發售,這就更是不妥了,皇上您想想,若是地方自己籌辦軍隊,這軍餉又是自己辦理,長期以往,恐怕內外之勢顛倒,於國家無福。”
咸豐點點頭,“說的對,那銀票之事呢?”
杏貞到底不是經濟專業的畢業生,對著發行貨幣一隻半懂,但是也知道濫發貨幣的危害性,“銀票若是執行得當,比銅錢要好!不過皇上,這銀票、寶鈔、大錢不能濫發,更不能委了地方去發!若是濫發過度,物價飛漲不說,恐怕這地方的商票不承認,這銀票一出便是廢紙一張!”
“朕也知道如今是飲鴆止渴,可若不弄點對策出來,該怎麼辦?”漸漸開始怠政的咸豐皇帝真想永遠在同樂園聽戲,外頭的事兒一點都不用理會。
從世界金融史來看,從以重量為計的貴金屬貨幣,發展到以數量為計的貴金屬或金屬貨幣(如金圓、銀圓、銅錢等),再發展到紙幣,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從清代的經濟規模和商品交換的總量來看,紙幣的出現本非壞事。事實上,民間錢莊票號發行的各種票據也彌補了此種不足。但紙幣的發行須有完善的金融理論來指導,須有周密的設計,其中相當數量的保證金及嚴格控制的發行額,已是今日使用紙幣的人們耳熟能詳的決定性原則。(未完待續。)
ps: 月票推薦票呢,親們。
十六、財源水患(二)
可是,咸豐帝也罷,奏請發行銀票、寶鈔的官員也罷,他們並無近代金融知識,更無改造清朝落後的貨幣體系的構思。他們只是為了應付本無能力承擔的財政開支,而濫用行政權力發行根本不準備兌現的大錢、銀票、寶鈔。毋庸多言,如此無限量空頭髮行毫無保證的紙幣,其後果必然是惡性通貨膨脹,這與直接掠奪人民無異。濫發通貨的後果,立刻就顯現出來,咸豐帝也不是不知道,但裝著看不見。為了挽救財政危機,他一意孤行。戶部用白銀與票、鈔、大錢搭放的方式支付財政用度,如兵餉,往往銀、票對半,這實際上減少開支一半;又如河工,竟然銀二票八,這實際上減少開支八成。從1853年至1861年咸豐帝去世,清中央政府發行的大錢、銀票、寶鈔、京錢票高達六千餘萬兩,佔這一時期國庫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
“先發銀元,皇上,臣妾不知道鑄幣的成本,要一個度,核算成本,不能用鐵來鑄,因為如今鐵不值錢,越貴的錢幣越要精緻,而且更要夠值錢!”
“值錢的意思是?”皇帝疑惑地問道。
“就是要讓人相信他值錢,皇上,”杏貞舉起了手腕戴著的赤金鑲紅寶石手鐲,“誰一看就知道臣妾手腕上的這個手鐲價值萬金,可若是換成銅質的,那誰都知道不值那麼多的錢。”
“那便是要讓銀元必然要有銀。”
“正是,還要銀的分量不低,夠能買值這個價的東西,還不能太值錢,太值錢的話若被商人融了便又不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