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5 頁)
少吃油膩以外還應該減少鹽分的攝入。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一道菜中可以沒有醬油,沒有味精,但絕不能沒有鹽。然而,這些看起來“不鹹不淡”的問題,正悄悄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2007年的一天,我回到父母家中吃晚飯,發覺菜餚的口味更加清淡了:“媽,您和爸爸吃菜的口味什麼時候這麼淡了?是不是因為我爸得高血壓,不讓吃鹽啦?”
“哪兒啊,呵呵,昨天居委會主任來咱家啦,給發了鹽勺,”母親走進廚房,回來時手裡多了一個白色塑膠小勺子,“這叫‘控鹽勺’,容量剛好是2克鹽。用這個來限制用鹽量,每天吃鹽多少就準確得多了。”
新聞連結
2007年,北京市政府向全市家庭分發了“控鹽勺”,其容量剛好是2克鹽。經過科學論證後表明,健康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宜超過6克,其中包括透過各種途徑(醬油、鹹菜、味精等調味品)攝入鹽的量。也就是說,每天每個人攝入的食鹽量不應該超過3小勺。為什麼政府會採取這樣的行動呢?因為當時的調查顯示,北京市居民每天的食鹽攝入量高達13。 4克,而農村地區為16。 5克,均遠遠超過了推薦的適宜量。雖然各類報刊雜誌對過多攝取鹽分所造成的危害予以報道、說明,可多數人卻為追求口感而將忠告拋諸腦後,每日仍攝取8克乃至10克以上的鹽分,而且炒菜所用的鹽量,單靠肉眼確實難以控制。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高鹽分的飲食習慣可謂是罪魁禍首。中醫認為鹹味入腎臟,能軟堅潤下。雖然鹹味有它的藥用,但同時《素問?五臟生成篇》指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素問?五味篇》也記載:“血與鹹相得則凝。”這恰恰與高鹽飲食和血瘀症密切相關的現代研究完全吻合。
大家都知道,鹽是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它能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鹽代謝,可增強體力和食慾,防止痙攣。但攝入鹽分過多、吃得過鹹,卻容易引發高血壓,使人缺鈣、肥胖。這是因為,鹽(NaCl)主要由鈉離子(Na+)和氯離子(Cl…)構成,過量食鹽會使鈉和氯離子大量增加,過量的鈉離子進入體內,首先影響人體的迴圈系統。同時,由於鈉離子與鈣離子在人體內互相拮抗,鹽的攝入量越多,從尿中排出的鈣也就越多,不僅會加重腎臟負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醫生要求慢性腎炎病人“禁鹽”的原因之一),也使得鈣的吸收率降低(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根本不必花錢去購買補鈣產品,調整一下口味就能輕鬆補鈣)。由於水、鈉的滯留,血壓便直線上升,長此以往,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並影響水腫的消退。
第二律 宜清淡(6)
不單如此,對愛美的女性來說,減肥也許是永遠的話題。但當菜餚的味道較鹹時,你卻會在不知不覺中吃進更多的米飯,體形也就漸漸發生你所不願看到的變化了。
另外,淡不僅與鹹相對應,還與重相對應,即指飲食中的口味過重。喜酸、喜甜、喜辛辣,這都是口味的偏好,無可厚非。但如果過度偏好,就會導致五味中某一味攝入過多,反而傷及五臟。這個道理在上一章《合五味》中已經做過詳細講解,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3。 低階含義說飲食,高階含義說情志
“清淡二字其實有兩層含義,簡單地說是飲食養生原則。少油少鹽,您現在的身體營養過剩,缺少運動,導致痰溼鬱積,日久會有血壓和心臟的問題,應儘量少在外面應酬,多回家吃飯……”我邊*方邊繼續說道,他認真地聽著並思考著。
“而更深層次的含義則是情志,中醫講七情致病為內因,情志問題會導致許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與淡分別代表著清心寡慾和淡泊名利,說白了就是慾望不要太多,不要把挫折看得過重。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