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改名以後仍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
〔57〕盧溝橋距北京城十餘公里,是北京西南的門戶。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軍在這裡向中國駐軍進攻。在全舊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的影響下,中國駐軍奮起抵抗。中國人民英勇的八年抗戰從此開始。
〔58〕軍事委員會分會,即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華北分會。朱德為書記,彭德懷為副書記,委員有任弼時、張浩、林彪、聶榮臻、賀龍、劉伯承、關嚮應。它是根據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九日中央決定成立的黨在華北敵後最高軍事領導機構。
〔59〕洛川會議,即一九三七年八月黨中央在陝西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
〔60〕閻錫山,長期統治山西省的軍閥。一九三七年八月起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61〕傅作義,當時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
〔62〕衛立煌,當時任第二戰區前敵總司令、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63〕程潛,當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
〔64〕黃紹竑,抗戰初期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65〕CC和復興社,是國民黨內的兩個法西斯組織,是蔣介石用以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寡頭統治的反革命工具。CC團的頭子陳果夫、陳立夫、復興社的主要骨幹賀衷寒、康澤、戴笠等,都是罪大惡極的反革命分子。
〔66〕本幣,這裡指各解放區銀行在本地區發行的貨幣。如當時在晉冀魯豫邊區發行的冀南幣、中原解放區發行的中州幣、翼熱察邊區發行的長城幣等。
〔67〕偽幣,指日偽銀行發行的貨幣,如華北日合準備銀行、南京日偽政權的儲備銀汀貝行的貨幣,均五年十一月國民黨政府交通(後加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
〔68〕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政權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組成人員的分配上,規定共產黨員佔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佔三分之一,中間派佔三分之一。簡稱“三三制”。
〔69〕“磨擦”是當時流行的一個名詞,指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共產黨和進步勢力的各種反動行為。
〔70〕石友三,當時是國民黨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秦啟榮,當時是國民黨山東遊擊第三縱隊司令。
〔71〕張蔭梧,當時是國民黨河北省民軍總指揮。朱懷冰,當時是國民黨九十九軍軍長。侯如墉,當時是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華北遊擊挺進第四縱隊司令。
〔72〕一九三丸年三月至六月,閻錫山在陝西省宜川縣秋林鎮召開晉綏軍、政、民高階幹部會議,策劃消滅新軍(青年抗敵決死隊)和犧盟會,準備反共投敵。由於我黨在會內外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這一陰謀當時未能得逞。但閻錫山的反動計劃未變,同年十二月,閻在蔣介石的指使下,進攻新軍、屠殺犧盟會幹部,積極反共。結果,被我粉碎。
〔7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指使它的一部分軍隊和官員投降日寇,變成偽軍、偽官,和日軍一起進攻解放區,詭稱”曲線救國”。這是蔣介石國民黨為掩蓋其降舊反共罪行而製造的謬論。
〔74〕一九四一年三月起,華北日軍和漢奸推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對解放區進行掃蕩,在游擊區實行“大檢舉”,在敵佔區實行“保甲制度”,調查戶口,擴組偽軍,以鎮壓抗日力量。
〔75〕囚籠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消滅我軍和摧毀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一種殘酷手段。它是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輔以封鎖溝、牆,對我根據地軍民實行的網狀壓縮包圍。
〔76〕西南國際交通線,即滇緬公路,一九三八年全線通車。從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