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農業工業化的嘗試(第1/2 頁)
隨著李適的命令,很快整個大秦便開始運轉起來,休息?沒得休息! 休息是留給普通大眾的,作為官員幹得就是零零七的活。 每個月只有月末一天是留給你們休息的,其餘的時間都給我如同陀螺一樣運轉起來。 反正李適心中還是有比較多計劃,但現在手上能實行的也只是這麼多而已。 李適並不是那種推崇商業流通,就能夠解決一切事的傢伙。 畢竟上輩子遇到過不斷給自己畫餅,但就不漲工資的老闆,所以對所謂商業模式能解決封建時代絕大多數問題的話,卻是半個字都不相信。 所以,李適對商業發展更多采用一種引導與袖手旁觀的態度,自己不打壓商業,但自己也沒想要太過依賴它。 李適更信任的以農業為基礎,緩步推進第二產業的道路,至少這樣不會出現大問題。 在這樣一個根本就沒有工人階級,只有農民階級與奴隸階級的社會中,李適也沒怎麼想發展第三產業,自己能把第二產業給弄出來,李適就感覺自己就非常了不起了。 第二產業第一步,有人說要弄出什麼珍妮紡紗機或者進行什麼技術改革。 事實上對李適來說,第一步自己要嘗試的就是農業工業化,把農業從小國寡民的自耕農模式,改變成大規模的集約化管管理模式。 這就為什麼自己需要整個鄭國渠的土地才能夠進行試驗。 因為只有這樣規模的土地才能支撐集約化管理,儘可能攤薄這種模式的成本。 否則都只幾畝田的,與其進行所謂集約化管理,還不如說交給農民自己去隨手打理好了。 集約化管理農業需要投入相當多的資源,資金、科技、管理水平和勞動力幾乎每一步都遠遠高過了正常小農經濟模式的初期投入。 只有足夠寬廣的耕田,讓生產成本進一步被攤平才能帶來高產能,高效率和高收益。 這種模式帶來的收益,是秦末時期這種普通一家五口百畝田的生產模式所很難想象的。 而且也不是誰都能夠玩這種模式的。 這需要令出法隨的非凡組織力進行勞作,這需要完善的機械產業產生體系,需要足夠的農業底蘊積累,以及只有在兵荒馬亂情況下因為兵災而降低的土地成本與人力成本。 最重要得是,還要一個擁有至少來自二十世紀對農業工業化有者基本瞭解的思維模式。 總之,這一步並不容易,甚至李適都做好了今年一年努力都可能打水漂的覺悟。 但這樣的犧牲對李適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為如果這種種植模式能成功,那這樣大規模下降成本的管理模式,會直接把糧食產量大跨步推進,一直到化肥這種化學肥料研究出來前的最高程度。 最重要的是這是軍屯,軍屯糧食除了一部分留給各個預備役自用,基本上都是國家的。 而有這麼豐盛的糧食在手,李適表示,這時代自己已經拿到了最終解題答案。 張九章對李適只選擇在鄭國渠折騰,並沒打算一口氣把這一種操作推到整個關中,倒是鬆了一口氣,倒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思讓李適自己折騰去。 畢竟,鄭國渠的確是關中區域非常重要的產糧區,但這並不是代表除了鄭國渠以外關中其他地方並不產糧了。 尤其隨著秦二世荒淫無度,趙高專權跋扈,再加上秦軍連戰連敗,更有起義軍幾次三番光臨,田畝早就荒蕪了不少。 張九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把這些田畝恢復,至於鄭國渠,就先讓李適折騰吧,到時候李適要是沒有折騰出什麼,那麼自己找個藉口讓李適別再折騰了。 至於都江堰,這地區生產出來的糧食基本上只是在巴蜀地區流通,真想要翻山越嶺把巴蜀的糧食運輸到咸陽來,那基本上送一石糧食至少二十石的代價。 所以,李適的意思就是讓巴蜀那邊上交儘量上交絲織品來抵稅,簡單的說就是租庸調製。 而糧食則儘量存下來,存在漢中地區,為將來打通關中與漢中的橋樑工程時做儲備。 對李適的這個提議張九章倒相當讚賞,因為這樣算是因地制宜,進一步的減少巴蜀地區的百姓的納稅成本,怎麼說也是一個良政,便開始給巴蜀的官員下達通知。 說實話,李適在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