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王懿榮與他剛剛開始的新事業訣別了,甲骨文研究的命運也面臨著是生還是滅的又一輪抉擇。所幸的是,這一事業被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繼承了下來。
隨著甲骨出土地點被確認,以及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對甲骨文所在時代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羅振玉修正了自己之前認為甲骨是&ldo;夏殷之龜&rdo;的觀點,而確認為是商代之物。也就在這一年,羅振玉應日本學者答林泰輔的約請,寫出了著名的《殷商貞卜文字考》一書。此時的他已釋讀出一定數量的甲骨文單字,並&ldo;於刻辭中得殷帝王名諡十餘,乃恍然悟此卜辭者,實為殷室王朝之遺物&rdo;。在這部著作的&ldo;序&rdo;中,羅振玉進一步考證小屯村為&ldo;武乙之墟&rdo;。
1911年2月,羅振玉委託他的弟弟羅振常到河南安陽訪求甲骨,羅振常不負所望,在安陽小屯逗留了50天,不僅弄清了甲骨所出地的準確位置,而且搜求甲骨1.2萬多片,分兩次透過火車運往北京。1914年,羅振玉透過對大量甲骨的進一步研究,從《史記&iddot;項羽本紀》&ldo;洹水南殷墟上&rdo;的記載中得到啟示,認為此地為&ldo;武乙之都&rdo;,並在新著《殷墟書契考釋&iddot;自序》中又確定了小屯為&ldo;洹水故墟,舊稱宣甲,今證之卜辭,則是徙於武乙去於帝乙&rdo;的晚商武乙、文丁、帝乙三王時的都城。這個考釋,無論是當時還是之後,都被學術界認為是一項了不起的具有開創性的重大學術研究成果。
1916年3月30日,從日本歸國的羅振玉由上海趕赴安陽作實地考察,除了考證其地為殷代晚期都城外,還將甲骨文中的人名與《史記&iddot;殷本紀》中的商王名作比較,發現其中大部分相同。他在1915年發表、1927年增訂的《殷墟書契考釋》一書中,總共釋讀了561個甲骨文單字,指出商王名號22個,外加示壬、示癸兩個先公名號,並發現了王亥之名,這項成果成為他對甲骨學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貢獻之一。
如果說羅振玉透過對甲骨文的釋讀和研究使殷商的歷史之門顯出了一道縫隙,讓學界同仁得以窺視廟堂之間的些許影像,那麼,王國維則把這扇封閉了3000年的殷商王朝的歷史之門徹底撞開了。
第二章 在新世紀的光照裡(3)
1917年2月,王國維撰成蓋世名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同年4月,又撰成《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在此之前,儘管羅振玉於1915年刊行的《殷墟書契考釋》中,已指出了卜辭中商王名號22個並發現了王亥之名,但遺憾的是他並沒有對整個商王室世系從整體上加以研究,也未能找出其他資料加以論證從而使殷代王室世系真正被確認下來。這個遺憾和空白最終由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中予以填補並發揚光大。王國維首先突破了羅振玉的侷限和框框,將卜辭對照的文獻範圍,由《史記》一書擴大到《山海經》、《竹書紀年》、《楚辭》、《世本》、《呂氏春秋》等古代文獻,並擴大到銅器銘文的範圍之中。這種研究思路和方法,使他成功地發現了《史記》中誤記或以通假字記載的一些殷商先公先王名號。在這兩篇論文中,王國維從卜辭中考定殷代先公先王帝嚳、相土、季、王亥、王恆、上甲、報丁、報丙、報乙、示壬、示癸、大乙、羊甲等13人的姓名及前後順序,證實了歷史記載的殷代王室世系的可靠性,並在整體上建立了殷商歷史的體系。為此,王國維登上了甲骨學研究的高峰,其所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被譽為自甲骨文發現19年來最具重大價值的學術論文,為甲骨學的研究和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