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第七章 周革殷命的歷史轉折(6)
根據鑽探的情況,徐良高等人先挖了兩個小型灰坑,結果並不理想,於是又在馬王村考古工地的中間部位劃出了一個長10米、寬2米的探方,並編為t1號,然後帶考古人員開始下挖。當挖至30厘米的深度時,發現了擾土層,擾土層下面開始陸續出土陶片和獸骨等西周中晚期的器物。當下挖至1米深時,發現了黃土層。就在這個地層中夾雜著一件異樣的陶片,細心的徐良高撿起一看,和已出土的陶片有明顯的不同,其形制屬於先周晚期典型器物。在發掘之初,徐良高一直擔心這個探方下面是否能找到自己想找的東西,隨著這件陶片的出土,他眼前猛地一亮,情不自禁地對同伴們喊道:&ldo;這次行了,有希望了,先周晚期的陶片找到了,天助我也!&rdo;
為了檢驗這一希望的前景,他命令停止發掘,用考古探鏟實施鑽探。當鑽到2米多深時,從帶出的土樣觀察,發現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著往下鑽,當鑽至地表以下7米多深時仍不見文化堆積窮盡。徐良高見狀大喜,按照考古學的常規和發掘經驗,如此之深的文化堆積,不但標誌著要尋找的目標頗有希望,而且有極大的希望。鑑於這種情況,徐良高決定將原有探方的寬度再擴2米,形成了一個長10米、寬4米的大探方。按照當時的預算,這個探方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可完成,但發掘之後才知道,其難度要比預想的大得多,發掘了兩個多月仍不見底。而越往下挖,堆積越厚,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其中炭樣、小米、陶片、獸骨等紛紛出土。在整個探方內包含著5個小的灰坑,最為理想和最具價值的就是後來在考古學界具有重大影響的著名的h18號灰坑。
h18號灰坑位於探方的正中部,南北寬4.50米一3.50米,東西長約6.30米,兩邊均超出了已挖探方的範圍,只是用探鏟鑽探得知其大約的長度。其形狀為口大底小,深達5.20米,坑內堆積呈南北向中間傾斜狀。在考古人員後來為&ldo;工程&rdo;提供的研究報告所作的劃分中,確定疊壓在h18灰坑之上的,是tl第四層,時代相當於西周初期。而疊壓或打破第四層和h18的有h16、h11和h8、h3、t1第三層等,其中h16、h11屬西周早期,h8、h3、t1第三層屬於西周中期。著名的h18灰坑又可分為四個小層:
(1)灰土層。夾雜紅燒土、木炭,有草拌泥塊和夯土牆皮,出土有罐、鬲、簋等陶器以及獸骨等。陶鬲包括袋足鬲和聯襠鬲兩種。
(2)淺灰土層。質軟,包含陶片豐富,獸骨炭屑數量很多,另出有碳化粟米粒,並出土大量螺殼。
(3)淺灰土層。含獸骨、陶片較多,另有部分炭屑。
(4)黃土層。質較純,陶片很少,有鬲、罐等。
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t1探方總算在整體上發掘完畢。當徐良高等考古人員在室內整理出土器物時,發現h18灰坑內四小層中出土的陶片,彼此間往往可以拼對在一起。從各層的包含物來看,難以辨別早晚的分期特徵。由此推測整個h18灰坑的堆積是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形成的,其時代應為先周時期‐‐這是豐鎬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先周文化堆積。而以h18號灰坑為代表的器物群,可以作為先周文化晚期的標準器物群並以此為定點加以研究。據文獻記載,文王遷都於豐至武王伐紂之年僅隔13年,因而以h18號灰坑為代表的堆積應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而t1探方的第四層,應是武王滅商後西周初期的典型文化單位,這個發現無疑為考古學上劃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的地層依據。可以說,武王克商之年就包含在t1第四層和h18灰坑這一年代範圍之內。
灃西發現典型先周文化遺存的訊息很快在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