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2/2 頁)
面積約500平方米,初步搞清了遺址中的地層堆積、分期和年代,為探索鎬京中心所在位置提供了佐證。
196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在灃西張家坡一帶清理了西周墓葬124座,出土了大批陶器、銅器等器物。著名考古學家張長壽、胡謙盈等對這批墓葬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根據對這批墓葬隨葬陶器的組合和發展序列的分期斷代研究,將這批墓葬分為六期,即:
1.早期居住遺址;
2.第一期墓葬;
3.第二期墓葬;
4.第三期墓葬;
5.晚期居住遺址和第四期墓葬;
6.第五期墓葬。
至此,灃西地區周人墓葬的分期序列得以基本建立,並為學術界所接受。根據出土青銅器等器物的特徵,張長壽等考古學家推定,第一期墓葬的年代被推定在成康時期,而以張家坡早期居住遺址為代表的遺存,其起始年代可能在文王作邑於豐之時。在隨後的30多年中,學者們又根據新的考古發現,對以上的分期給予了補充和修正,得出了更加可靠的考古學年代序列,並初步斷定第一、二期考古學文化,經歷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個時期,武王伐紂的具體年代就包含在這六期文化之中。
儘管以上研究提供的考古學年代分期框架基本可信,但有一個明顯的缺憾,那就是直接的地層關係較少,出土材料零星分散,加之過去幾十年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於墓葬的發掘,有關遺址發掘很少,具有明確地層背景的系列測年樣品幾乎沒有。因此,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後,按照首席科學家的意見,&ldo;豐鎬遺址分期斷代&rdo;專題組,擬對灃西遺址進行有選擇、有目的的考古發掘,以便找到預期的地層關係和層位明確、時代背景清楚、多樣化的系列測年樣品,供14c測年測定具體年代數值。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