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第六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1)
帝國的榮光
按照學術界通常的劃分方法,商代後期是自盤庚遷殷開始至商朝滅亡這一歷史階段,而作為分界的遺址性標誌就是著名的安陽殷墟。
縱觀殷商的興亡史,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其都邑頻繁遷徙,漢代張衡曾概括道:&ldo;殷人屢遷,前八而後五。&rdo;這裡說的&ldo;前八&rdo;是指成湯建國前之八遷,&ldo;後五&rdo;則為成湯建國後之五次遷徙。關於成湯之前八遷的具體去處,已無明確的文獻記載,現代史學巨擘王國維曾對此作過考證,指出了&ldo;八遷&rdo;的具體方位,但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共識和考古學上的證實,自然難成定論。成湯之後的&ldo;五遷&rdo;,雖有文獻記載,但又不盡相同,如可信度較高的三種文獻《尚書&iddot;序》、古本《竹書紀年》和《史記&iddot;殷本紀》,其記載就有差異,參見下表:
由於文獻說法不同,漢代之後的研究者也就眾說紛紜,難有一致的結論。不過這個爭論主要針對各王遷徙的具體方位而言,對總體上的&ldo;後五&rdo;並無非議。
盤庚遷殷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司馬遷在《史記&iddot;殷本紀》中,有過這樣的描述:&ldo;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諮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l;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r;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rdo;
&ldo;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復衰。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rdo;
關於《盤庚》三篇頗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章,司馬遷沒有轉載,卻在《尚書》中儲存了下來,由此成為研究殷人特別是盤庚遷都的惟一的重要依據。
無論盤庚遷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個舉動本身卻成為整個殷商乃至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這個事件標誌著&ldo;商人屢遷&rdo;的動盪生活的終結,同時也使長期處於低迷衰退中的商王朝重新出現了&ldo;殷道復興&rdo;的局面。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局面的出現,才有了後來包括盤庚在內的8世12王270餘年商代歷史的延續。
其8世12王的世系如下:
隨著商周更替,世道輪迴,至遲在秦代,盤庚所遷的殷都已成廢墟,具體地望和位置漸漸不被人所知,直到甲骨文被重新發現和釋讀,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籌備時,首先恢復了殷墟的發掘工作,並於西北崗王陵區發掘了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和附屬祭祀坑。1958年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建了安陽考古工作隊,1959年又設立了工作站,開始對殷墟進行長期的連續性發掘和研究。
從1958年至1966年,安陽考古隊在保護區內的工作一直沒有中斷,發掘了部分鑄銅遺址、鑄銅作坊、制骨作坊、圓形祭祀坑、車馬坑等遺址。1966年,由於&ldo;文化大革命&rdo;爆發,殷墟的發掘被迫停止,直到1969年才恢復工作。在之後的30年中,考古人員對殷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蹟及遺物,儘管&ldo;文革&rdo;風潮特別是後期批林批孔等政治風浪,對殷墟發掘造成巨大衝擊,但工作還是艱難地維持了下來。&ldo;文革&rdo;結束後,殷墟發掘總算迎來了一個新的時期,隨著婦好墓的發現,使殷墟再度震驚寰宇。
1976年,著名女考古學家鄭振香率領考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