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4/5 頁)
,不成功還好,一旦成功,所要求必然超出我們的想象力,到那時候我們給還是不給,給的話,必是貽害國家,不給,就得開戰,誰能保證打贏?這不是前門驅逐了狼,後門來了虎嗎?!”
“借師助剿”的論調一時沉入谷底,李鴻章抵達上海後不久,又一波“借師助剿”論興風作浪。提出這一老掉牙論調的人是三口大臣崇厚,他玩了個花招,說洋人不可信,但印度人可信,大家都是受洋人欺辱過的。我們可以借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兵來中國,幫助我們打長毛。
曾國藩忍無可忍,怒斥荒唐:第一,借師助剿是大錯特錯,只圖眼前痛快,不想將來的危險。這些人鼠目寸光,應該都拉出去不經任何審訊就斬首示眾;第二,他曾國藩三番五次地擺明了自己的主張,可還是有人三番五次地提“借師助剿”,拿他曾國藩的話當放屁,簡直無法容忍!
他聯合左宗棠、李鴻章向中央政府上了一道很不客氣的奏章,專談此事。他說,經過縝密的調查後,我們得出結論,英國人調印度兵來助剿這件事是子虛烏有,英國人在印度都手忙腳亂,怎麼可能有精力調人來中國?縱然英國在中國的地方官想從印度調兵,在他們那種政體下,必須經過議會透過才可進行。崇厚腦子裡都是糨糊,不知他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英國人忽悠了,還是他做夢夢到的,竟然異想天開,這種人的智慧不足以擔任官職,皇上應慎重考慮他的去留。
最後,他又說了不借洋兵的另外理由,可謂擲地有聲:長毛匪原本是中國良民,縱然為匪,失去良知本體,也是吾中國國民,自有我中國管,豈要外人來?況且,今日之形勢,長毛匪已是窮途末路,我輩自有能力結果他們。即使他們仍氣焰萬丈,這也是我們自家的事,中華之難,中華當之!
“中華之難,中華當之”和漢朝人的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同樣氣勢如虹。
曾國藩說了這麼多情緒化的話後,筆鋒一轉:“如果政府真聽了那些不開竅的人的話,借師助剿,那湘軍絕不會配合進攻。湘軍不配合,洋兵人少,能攻城但沒有人力守城,最後肯定是白玩一場。”
慈禧看到奏章的最後,想要發怒,但終於忍下來。雖然對曾國藩很有意見,但她還算清醒,絕對不能借師助剿。
曾國藩四拒借洋兵,終於使得洋人沒有進入中國軍事領域,至少在這一程度上看,它保全了中國的軍事主權。
為了不讓洋兵參與中國事宜,曾國藩可謂煞費苦心,甚至不惜一切代價。
這一思想付諸實踐最具典型的是阿思本艦隊事件。阿思本艦隊事件是這樣的,1860年,英法聯軍進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同治和慈禧回京後,負責和英法聯軍和議的奕訢說,這群鳥人能如此輕鬆地進了咱們帝國的心臟,就是因為船堅炮利。我看這很好辦,只要咱們花錢買一支艦隊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說奕訢是當時的高瞻遠矚者,但這件事證明了他的平庸。不從制度上改革,全去表面武器上裝潢,這和一個肺癆患者看到拳擊高手天下無敵,認定是拳擊手套的強大的思維模式一樣。
奇異的是,奕訢的看法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贊同,曾國藩也暫時同意,不過他比奕訢走得更遠一點,他希望能有自己的船廠,而不是全靠購買別人的戰艦。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奕訢和洋人們交流、談判,最終確定每艘戰艦數十萬兩白銀。曾國藩得知訊息後,大呼太貴。但他又不好阻撓這件事,因為開始時他是同意的。於是他掉頭重新拿出自己的主張:此時購買戰艦無非是為了對付長毛匪,可我早就說過,長毛匪的長處在陸而不在水,洋人的戰艦都是橫行於遼闊的大海,咱們和長毛匪交戰的地方沒有大海,要那麼多戰艦做什麼?
奕訢頭痛不已,問曾國藩,請把話說清楚點,我最近公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