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跟前,按照他們回來時的樣子抹上了黑。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來,男人們發現臉被抹黑了,脖子上還掛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婦把這一切告訴了他們,大伯和小叔從心底感謝她,都說她也應該免災去禍。這時正好有隻烏鴉飛過來,他們便也給俊媳婦抹了個黑臉。這一年,俊媳婦家沒有任何災禍。鄉親們聽說這事後都仿效他們,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不分輩數,相互抹黑,祝願一年平安如意,得到神靈的保護。
“走百病”的習俗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河,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才回去。山東德州婦女登上南城門,走到大寺閣,俗諺:“爬爬城,不腰疼。”山
東黃縣(今龍口市)婦女走百病必須過西關的月牙橋。山東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駐,永不衰老。山東鄄城的人們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騎上牛、馬、驢、騾在大路上奔跑,謂之“跑百令”,諺曰:“跑一跑,不見老”,類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們登高遠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帶,謂之“灸百病”。山東濰縣(今濰城區)的走百病最有特色。民國修《濰縣誌稿》中有一首《濰縣竹枝詞》說:“新正節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無病,艾香爭把石人燒。”
為何說正月不能剃頭?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就是說在夏曆正月裡,任憑男孩毛髮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直至夏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這是怎麼回事呢?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原來是把“思舊”當成了“死舅”的緣故啊!
後來人們發現,清朝實行剃髮令是在順治二年的六月份而非一月,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這則諺語和習俗的流傳。
二月二人們為什麼愛爆玉米花?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因觸怒天威,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第二篇 民間風俗(11)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凡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當然也有很多炒豆的。
在端午節掛“艾虎”,為什麼?
五月端午節的上午,要在房門特別是有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艾虎”用兩個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髮,畫成虎形,用線繫著,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徵五毒踩在虎的腳下;或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