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的計策付諸於行動。最終蒯通也只能是假裝瘋癲脫身而離去。在此假若蒯通真的為韓信所信任,根本沒必要為了脫身而如此偽裝。不過還是讓我們再來分析分析蒯通之謀,倘若他真能說動韓信三分天下有其一,那麼中國將再次陷入一場規模空前的曠日持久的浩劫,三國演義的這段歷史將提前於西漢時預演,中國將陷入何等混亂不堪的局面。可見不計天下蒼生的逞口舌之快、恃才而謀實乃天下之一害也,這也體現出縱橫家的一種人格上的缺陷,即所有考慮只是為了能施展自己的才能而已即使這樣會使得生靈塗炭、天人共怨也在所不惜。好在韓信只是個軍事天才而沒有一定的政治素養,天下遂得以迅速地統一,黎民蒼生得以安居樂業,此中國之幸,歷史之幸。
四、蒯通的最後現身
據說在蒯通的墳墓前提著這樣一句詩:九泉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
大意是說韓信如果九泉下有知,他沒必要怨恨那個砍掉自己頭顱的劉邦,反倒是要怨恨那個為自己出謀劃策的蒯通了。其實韓信在其生前就已經開始怨恨這個蒯通了,這表現在他面臨被處斬之機所說的一句話。《史記》上是這樣記載的,韓信就要被處斬,卻突然感嘆萬千地長嘯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婦女小子所矇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韓信早不說,遲不說,非要在臨處斬之前說其實是很有深意的,他知道自己臨死之前的話一定會被傳到呂后的耳根子裡去,到時那個遠比劉邦更心狠手辣的婦人一定會置蒯通於死地。韓信這樣打著他的如意算盤,彷彿吳起臨終尚有急智一般。可惜的是他低估了蒯通的傑出的辯才。當蒯通被帶到劉邦面前而不是呂后面前時,他已然知道自己有了生還的希望。且說劉邦聽到呂后的嚼舌頭,立刻派人捉拿蒯通,欲烹煮之,以解蒯通假手齊王殺死酈食其之仇。蒯通的口舌之利再一次發揮作用,首先他曉之以理,打了一個十分經典的比喻,說狗吠堯帝,非是堯帝不仁,只因為吠其非自己主人罷了,值天下大亂之際大家各位其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再次是動之以情,高祖問:“當日汝與韓信之言,究竟為何?” 蒯通道:“吾相韓信,言其面不過封侯,背則貴不可言。因說之背漢自立,則可三分天下也。” 高祖又追問:“然信有何言?” 蒯通長嘆一聲道:“韓信言:‘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見利而忘義乎?’” 總之,蒯通必須要使劉邦內心裡深受感動,感到慚愧,眼睛裡最好還要擠出幾滴鱷魚的眼淚。畢竟韓信是跟劉邦一起出生入死打過天下的人,果然,劉邦終於是眼淚開始在眼框裡打轉轉了,只是控制著沒有流下來而已。但是蒯通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務必要使劉邦心有悔意,面有慚色,要使劉邦對韓信那麼悲慘的死滿門抄斬,三千多人,姓韓的,不姓韓的,婦孺兒童,老老少少,沒有留下一個活口如此乾淨徹底的死懷有強烈的懺悔感、罪惡感,回想起來覺得心寒,這樣才不至於再枉殺他蒯通一人。蒯通於是又進一步說道:“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淮陰侯之功也。然彼竟不聽臣言,心念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