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部分(第3/5 頁)
終都會演變成為國力的消耗戰。
然而這又是戰爭的普遍現象,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是在國力的消耗戰後落下帷幕,誰先支撐不住,誰就是失敗。
李嵐已經依靠基地支撐了半年,而國家的戰爭潛力正式開始發力。
一旦再一次出現戰爭無力為繼的局面,那就是戰爭走向下坡路的開始,無論是北約還是索馬利亞。一旦走向了下坡路,戰爭能夠為繼的時間也不長了。
現在,北約依舊是一副大兵壓境的態勢,歐洲和非洲的天空中。每天都有導彈來來往往,大量的戰爭資源都在快速的消耗著。
以前經常有人說,各國現役的武器裝備。只有十幾天的高強度作戰效能,因為每一款武器的數量都不多。
但那是在考慮到和平時期的經濟狀況。又有幾個人知道,國家為了戰爭準備了多少生產線。儲備了多少原材料。只要戰爭爆發,就不再是錢的關係。
現在看似不多的武器裝備,只是為了訓練部隊讓部隊熟練的掌握,可又有多少裝備被生產出來,並沒有進入部隊服役,而是保養封存起來。
不過,戰爭到了這樣的地步,戰爭潛力的儲備,無論是北約還是索馬利亞,都早已經消耗完畢,現在就剩下生產力的對比。
人口和可服役的人員,雙方的差距並不大,就看誰的武器生產效率更快,誰能夠把更多的武器和軍隊派上戰場。
別說戰爭早已經不是以數量取得勝利,那要看是什麼戰爭,現在無論是北約還是索馬利亞,都已經到了必須想辦法壓倒對方的時候。
這時候兵力的數量就變得很重要,既然無論是空中還是地面作戰都進入了平衡狀態,那能夠打破平衡的就是數量。
在中東戰場上,李嵐為什麼要不計代價的武裝起中東部隊,而北約又什麼要一直增兵中東,為了就是最低限度的保持戰爭優劣的平衡性。然而再從平衡中尋求突破。
而北非戰場的開闢,也是另一個較量的開始,中東的意義在於石油,而北非戰場的意義在於實力的對拼。
在北非戰場,才是北約軍隊和索馬利亞軍隊的主戰場,在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這兩個國家內,北約軍隊已經站穩了陣腳。
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可以快速從義大利運上北非戰場,又是一場巨大的國力消耗戰。
而李嵐自然無法坐視北約從北非進攻下來,只能以北非這裡為戰場的核心,打一場國門外的戰爭。
只是李嵐十分的清楚,北約的戰爭潛力一直都大於索馬利亞,儘管他可以利用部隊的指揮優勢,用少量的部隊去對抗北約的軍隊,但這依舊無法改變雙方國力對比的消耗比例。
現在的北約已經不單單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還包括了英法兩國的所有海外領地和下屬國,以及美國大量的盟國。
而李嵐這裡,說句難聽無論是中東還是非洲國家,都需要依靠他一個人來支撐。
索馬利亞的國力是絕對不可能和如此龐大的聯盟對抗的,現在看似雙方都依舊保持平衡的狀態,北約沒有取得任何優勢。
可那只是地區戰場已經進入了飽和狀態,北約就算想要加大戰爭和兵力的投入,也面臨著後勤的驟至。空有強大的力量,卻無法放開手腳的施展出來。
而且戰場的飽和性,也不是盲目投入兵力就可以改變戰爭態勢的。就好像在中東戰場,一百萬的兵力投入。已經達到了土耳其境內後勤保障的最大限度。
而且戰場上,部隊的運動作戰也都進入了飽和。再投入部隊已經是沒有意義了,因為進攻的部隊,只能保持那麼高的效率,增加的部隊,也只是坐在冷板凳上,連替補的資格都沒有。
北非戰場也是如此,北約在這裡投入了一百多萬的軍隊,已經讓全線作戰的兵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