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何不足之處(第1/2 頁)
當唐峰踏入繁華的安陽市第一天,這片華北區域的文武官員們便紛紛前來拜會,其中包括了山西東道的重要官員——別駕。
儘管唐峰已被剝奪了官職,但他身為侯爵的身份依然顯赫,無論是爵位還是官階,均高出這位山西東道別駕一級。於是,在安陽府衙內出現了一幕引人注目的場景:年輕的唐峰穩坐高位,而那位已逾五十歲的山西東道別駕只能坐在其側。其餘的山西東道官員則依次坐在下方。
唐峰端坐其間,眼神環視四周,然後開口問道:“談談這次山西東道的災情吧,究竟有多少民眾受到了影響。”
實際情況比預想中更為嚴峻。山西東道所屬的十八個縣無一倖免,全部遭受災害,受難的民眾多達數萬。顯而易見,這場罕見的大雪給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大唐,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僅山西東道就有如此眾多的受災人口,那麼在整個大唐境內,恐怕受害人數不下數十萬。
如何展開救援行動成了許多救災官員最頭疼的問題。然而,在離開首都長安之前,唐峰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那份詳盡的救災計劃書,他耗費整整兩天時間反覆修訂增刪,最終才得以定稿。
他認為,救災與賑濟不應僅僅是政府一方的責任。政府既要承擔起救災賑濟的任務,同時也應該鼓勵受災民眾積極參與自救。在過去,朝廷賑災通常採取設立粥廠的方式,熬粥救濟災民,主要針對農業生產受到損失的情況。然而,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整個社會結構更加複雜且脆弱,特別是對於那些承受沉重賦稅、辛苦勞作一年卻所剩無幾的農戶來說,一次災難足以讓他們陷入絕境,更不用提那些沒有土地的人了。
開設粥廠賑災,在許多人看來或許是最佳方案,但在唐峰這位現代人的視角來看,這種方式無疑是落後且效率低下的。受災人群蜂擁至粥廠,每天守在那裡只為領取一碗稀粥,久而久之,這些人容易滋生懶惰習性,甚至形成一批依賴救助而不願勞動的人群。
這樣一來,受災群眾整日無所事事,救災重任全壓在了政府肩頭。
然而,這一次唐峰來到安陽,他已經胸有成竹地制定出應對策略。設立粥廠的做法他並不採納,因為他不願培養出一批遊手好閒、坐享其成之人。取而代之的是“以工代賑”的理念,這在現代社會並非新鮮事物,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它被視為最有效的賑災手段。
朝廷出資購買物資,引導災民參與重建工作,災民透過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和食物,從而實現雙贏局面。在實施救災的過程中,政府只需負責指導災民開展勞動,並根據他們的工作量發放相應的物資和金錢。
換句話說,政府僅需投入一部分資金和物資就能完成賑災任務。
災民們透過勞動既能修復家園,又能得到生活所需的物資和金錢,這樣他們每天都有事情可做,也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惹是生非。經過精心編纂的賑災手冊已經印刷了上百冊,此刻正分發到每一位官員手中。
原本吵鬧著要求開倉放糧的官員們,在看過這份賑災手冊後,紛紛陷入了沉默。有人皺緊眉頭連連搖頭,顯然對這種新的賑災方式表示反對;另一些人雖同樣皺眉,卻陷入了深思。
坐在上座的唐峰將每個人的表情變化一一收入眼底。那些搖頭反對的人在他心中被打上了思想僵化、不懂變通的標籤,而那些陷入深思的人則被他記在心裡。
這次賑災行動,他需要啟用那些思維敏捷、能辦實事的官員。至於那些只知道鑽營、不知變通的官員,他一個也不會用。在這府衙內,幾十位官員中,真正能靜心思考這份賑災手冊的,不過寥寥十幾人而已。
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現場的官員中有半數以上都已經過了五十歲,步入了暮年,對他們而言,要求思維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