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年 萬曆三十二年(第1/2 頁)
第六十五章 萬曆三十二年 自從萬曆十一年,張居正退下來之後,首輔之位出乎意料地讓申時行奪得了。本來有資歷奪得首輔的郭樸,卻無奈出外,任了西域總督。 這一件事情,讓天下人很意外,卻馬上不意外的事情。 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但是後來都知道,那是因為萬曆皇帝插手了。 這讓朝野上下一下子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 哦,皇帝親政了。 而殷正茂以覆滅緬甸之功,入京成為內閣大學士之一,分管兵部。很快就成為了戰爭大臣。 萬曆十二年,日本戰起。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還不等南下奪回九州。朝廷就準備先發制人。豐國公李儒再次掛帥,總領數十萬大軍,打了數年。才終於覆滅日本,而李儒在此戰之後,正式退出政壇。 而這並不是一個結束,而是開始。 萬曆十六年,發動西域之戰,那是因為北-京經大同,經朔方,經寧夏,到蘭州,一直到嘉峪關前的鐵路修好了。甚至在沙漠之中,也修建了簡易鐵路。大大方便了運輸,於是,西域之戰打響。 如果說日本之戰,是先發制人的。那麼西域之戰,就效仿了唐朝,徵召了很多長征健兒,在西域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府縣。 西域成為移民的目的地之一。 不過,真正大戰還是在萬曆二十年。為馬六甲國王復國,正式插手南洋。費了十年征戰,南洋已經分了好幾個總督府了。 有在九龍江總督府,所謂九龍江就是湄公河。只是湄公河出海的時候,分出數條河,號稱九龍才有這個名字。而且九龍江更符合漢人的稱謂。 這也是萬曆皇帝下得命令。 凡是新得之地,都要取漢名。 在馬六甲的凌牙門總督府。凌牙門就是新加坡一代的古稱。 總之,大明對南洋的控制進入一個新的高度,即便上將西洋人趕出了南洋。甚至大明西洋省,也就是緬甸省,還出兵天竺,佔據了不少的地盤。 與此同時的是,對外大移民。 從萬曆十年到萬曆三十年,二十年間,外出移民數量在兩千萬上下。這還是官方有統計資料的。但是很多資料官府是沒有能力統計出來的。 這才是大明在南洋佔住腳跟的原因所在。 但是雖然從萬曆皇帝真正接管權力以來,幾乎無年不戰。但是大明百姓總體上,卻沒有什麼感覺。 之所以如此,一是這些戰事規模都不大。 是的,雖然每一個戰略方向,都動用了二三十萬大軍。但是對而今大明來說,負擔其實並不是太重的。 經過周夢臣張居正兩代改革,再加上蒸汽機的普及,而今大明的國力,已經處於封建社會的頂級。就好像初唐的時候,打過不少大仗,但也沒有感到什麼。 以而今大明的國力,每年大仗的軍費,即便能用正常軍費覆蓋之,不需要額外加稅。而戰爭帶來更多的機會。特別是日本之戰,不僅僅給大明帶來極多的金銀,可以說日本金銀的湧入,給大明財政打入一強心針。金銀本幣的增多,直接反應在金融上。大明國家與民間變得越來越有錢。 這倒不是完全是錯覺。畢竟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進步。讓社會財富一直膨脹增長。甚至一度金銀幣的有限,成為限制生產力發展的問題。 更不要說。大明對外征戰,建設海外領地。更是帶來很多的需求,更讓大明各行各業都繁華無比。 甚至有人都稱讚,而今的萬曆盛世,不下文景,貞觀。而更讓感到與嘉靖年間不一樣的是,是文武地位,還有士林中人對戰爭的看法。 之前周夢臣一直想要維護文武之間的平衡。 但是而今,不用朝廷做什麼,武將的地位自然就起來了。 武將的責任就是打勝仗,打勝仗多了。誰敢輕視? 而且對外擴張,對朝廷來說,不一定多賺。畢竟朝廷打下來的土地,大多都需要建設。但問題對大明權力人士,卻是大大有賺的。徐家,唐家,周家,陸家,等先行者,一個個賺得盆滿缽滿。 他們自然想要效仿之。 這反而成為大明對外發動戰爭的原動力。 雖然說大明繁華是建立在一次次對外戰爭勝利之上的,但此刻誰也不會想太多,享受著大明來之不易的盛事。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