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女足半決賽:美國女再次面對德國女,還能輕而易舉的拿下?(第2/4 頁)
內啡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神經遞質,它們各自在調控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多巴胺,它更多地與當下的快樂和獎勵感息息相關。當我們享受美食、購物或者贏得比賽時,大腦就會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愉悅和滿足。但如果多巴胺的分泌量過低,就可能導致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發生。
相反,內啡肽則常常與長期的努力和自我約束聯絡在一起。它像是一種“先苦後甜”的補償機制,當我們堅持完成一項長期的任務或挑戰時,身體便會分泌出內啡肽,給予我們更強烈且持久的成就感。這種感覺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困難,還能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無論是追求多巴胺還是內啡肽,都是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獲取幸福和滿足感。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這兩種物質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共同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健康。
比如你用一年的時間考上公務員,這個成就感遠比你花兩小時看一部電影,幸福感和成就感持續的時間更長。
真正牛逼的人都是多巴胺內啡肽的互動使用,在追求內啡肽的過程中,設定一些小節點小目標來刺激多巴胺分泌,這樣才更有利於你持續地把一件事情做下去。
有句話說得好:祝你自由,但不是鬆綁之後不知道該往何處的自由,而是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自由。
自由這兩個字,本身就在條條框框之中,只有兩個點露頭。想要達到這種自由,就要學會一點“中庸”之道。
這就說到了今天要分享的主題:如何利用中庸和無為,對抗人性的悖論。
之前看《走向共和》裡面張之洞有一段這樣的臺詞:
四書五經開篇便是中庸,為何呢?
因為高明莫過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抱負,要進取不懈,勇猛精進。儒家經典中庸,卻融入了道家的精神,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辦事難啊,你光是一個勁地冒進,撞了南牆不回頭,這死了也於事無補。
所以還要有點出世的道家精神,所謂,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情,志存高遠,卻又不拘泥於眼前的小事雜事亂事,這才能以坦蕩的胸懷幹成大事,這才是中庸。
什麼叫: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情?既不能當回事又要當回事?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真與假、虛與實之間的智慧。
因為人性充滿悖論。
比如,昨天有朋友留言說,之前一直講強者心態,強勢思維,為什麼現在又要學給別人提供情緒價值,向上社交討好他人,這樣會不會顯得很猥瑣,讓對方看不起我們?
武志紅提出,不含敵意的拒絕,你拒絕別人還不讓對方心生恨意。我之前提過不帶卑微地討好。
你對別人好,並不是為了佔他便宜,想從他手裡獲取什麼,而是你本富足,你本來就不需要,也不期望獲得任何反饋和回報。
我分享、我取悅你,但並不需要你報答,單純的就是想對你好。
你越是這樣,對方的潛意識越會覺得你是一個強者,越是覺得你的心理位階比他高,越能開啟對方的幕強屬性,吸引對方,甚至影響對方。
比如,你主動鼓勵、讚美他人,但不在乎對方的任何反應和回饋,那麼,你就是一種心理高位階。
類似道家的無為或無我,不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存在,如果他感受到你的討好是“犧牲”了很多“自尊”,那麼,他就感覺自己揹負了一個很大“債”,他就會逃避、拒絕,甚至鄙夷你。
同樣的道理,還有漫不經心的刻意、沒有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