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2/4 頁)
人典籍,還是在日常的醫學研究中,從來未曾有過像墨非這般系統而又清晰明確的闡釋。
經絡血脈之說,本就不是直觀的視覺可以觀察感受的,需要在一點一滴的醫療實踐中加以體會,雖然理論依據在中醫誕生伊始便已被提出,但是很多研究上直到今天還處於似是而非的朦朧階段,並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說法,這對於中醫的傳承來說,無疑是極為不利的。
而墨非根據不同的疾病配以針刺不同的穴道經絡,並且詳細的說明了所能達到的效果,這令與會的諸多中醫專家欣喜之至。
如若墨非所言在今後的臨床實踐中被證明,那麼這無疑是中醫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對於中醫的復興和騰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聽著墨非深入細緻的講解,在場的諸多老專家無不兩眼放光,就好像餓了好久的乞丐,突然發現了美味佳餚,本來以為僅僅能填飽肚子,卻驚喜的發現原來是一場饕餮盛宴,其中的驚訝、喜悅、激動,種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只有諸人自己才心中最為清楚不過。
張仲景張老爺子喜得眉飛色舞。古語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老爺子一直對這話嗤之以鼻,今日聞聽墨非之言,就好像久旱逢甘露,無意中卻是對這句話領略頗深。
“小墨,你的這些言論可有實踐佐證?”
晉省的中醫老專家,師承火神派一脈的李可李老爺子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率先發問道。(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三章 諸人驚詫,卻是道醫傳
眾人聽墨非言自身所學醫術,乃是道醫一脈的傳承,多少都有些驚訝,便是對墨非觀感甚好的張仲景張老,都是臉上難掩驚異之色。
道醫在華夏也算是歷史悠遠了,其根仍在中醫,位屬中醫一份子。
從上古道家形成伊始,道醫便相伴而生,是上至道家,下至宮觀大德道士,透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把道家文化與傳統中醫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獨特的醫學流派。
道醫在古時候被稱作“大醫”。藥王孫思邈曾言: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名堂疏注、十二經脈。。。。。。等諸部經書。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由此可見道醫雖是華夏中醫一脈,卻又與道家乃是道教緊密相連,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古話有云:凡學仙者,皆當知醫。又說:才不近仙者不能為醫。可以道醫一脈傳承的嚴謹與苛刻,非天資橫溢者,不可學。
它並非簡單的藉助和使用中醫醫術,而是將中醫藥學與道教的思想主張、特殊修煉狀態下對生命的獨特認識和體悟進行的融合,這就使其產生了一種令世人難以理解的神秘性。
張仲景張老不由得想到了在動車上墨非那看是簡單卻又甚有療效的醫治方法,自己自幼便拜師學習中醫中藥,雖說對各家各派的醫技尚達不到如數家珍的地步,卻也很少有這般完全摸不著頭腦的時候。
現在想來,卻是豁然醒悟。似這般神異的醫治方法,或許也只有被喻為”大醫”的道醫一脈,才成達到吧。
心思流轉,便對自己能夠力排眾議,邀請墨非前來參加這次醫學交流會暗暗點了個贊。
如果不是自己堅持,怎麼能夠知道小墨的醫道傳承,進而學習到這麼神奇的道醫療法呢。還是自己慧眼識人啊。
想到此處,張老不由得暗自得意,手捻著下巴上的雪白的鬍鬚,心情爽朗的不得了。
與在座諸人的或興奮或驚訝不同,郭道真心中卻是暗暗疑惑:不知真人此番言語是何用意,莫非要道醫一脈重現於世?
隨著近代傳統文化的日漸衰落,華夏許多古老的傳承都面臨著斷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