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體兩魂,半魂換命(一)(第4/4 頁)
下來,那女子從歇斯底里變成了輕聲細語,但是依然喃喃自語:“我是誰?”一會又變成“我叫李幽蕁,我要去救我妹妹。。。”
不管這些,張智還是朝著醫院走去。
【物質的最小粒子是夸克:它是一種參與強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互相結合,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是質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單元。由於一種叫“夸克禁閉”的現象,夸克不能夠直接被觀測到,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夠在強子裡面找到,基於這個原因,我們對夸克的所知大都是間接的來自對強子的觀測。
真正的物理學始於伽利略和牛頓的時代。伽利略透過實驗和觀察,提出了自由落體定律和慣性原理,為牛頓的經典力學奠定了基礎。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了三大牛頓定律,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這是人類首次用科學的方法描述和解釋物質的運動規律。
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學家們開始深入探索物質的內部結構。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話。隨後,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a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然而,人們很快發現,原子核並非不可再分。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揭示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此後,物理學家們開始探索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最終在1968年,科學家們發現了夸克,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粒子。】
【中微子、介子和膠子的發現過程及其物理意義如下:
中微子(微子):
發現過程:中微子的存在最初是為了解釋β衰變中能量不守恆的問題而提出的。沃爾夫岡·泡利在1930年提出了中微子假說,認為在β衰變中除了電子外,還有一種輕的中性粒子被髮射出來。儘管中微子非常難以探測,但透過實驗,如使用大型液體閃爍體探測器等方法,科學家們最終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物理意義:中微子的發現解決了β衰變中能量失蹤的謎題,並且它作為一種弱相互作用粒子,在宇宙演化、核反應以及粒子物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微子振盪等現象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於物質和反物質、宇宙起源等問題的線索。
介子:
發現過程:介子的發現與宇宙射線的研究密切相關。1947年,鮑威爾等人在宇宙線中利用核乳膠的方法發現了π介子,這是人類首次透過實驗發現的介子。隨後,其他型別的介子,如K介子等也被相繼發現。
物理意義:介子的發現揭示了原子核內部結構的複雜性,併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於強相互作用的資訊。介子在核力和核結構的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它們也是高能物理實驗中重要的研究物件。
膠子:
發現過程:膠子的存在是基於量子色動力學(qcd)理論的預言。作為一種傳遞強相互作用的粒子,膠子在實驗上很難被直接探測到。然而,透過觀測高能物理實驗中的噴注現象以及研究夸克和膠子的分佈函式等方法,科學家們間接地證實了膠子的存在。
物理意義:膠子是量子色動力學中的基本粒子之一,負責傳遞夸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它們的存在和性質對於理解原子核內部結構和強相互作用機制至關重要。同時,在高能物理實驗中研究膠子的性質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於物質基本組成和相互作用的資訊。
這些粒子的發現都極大地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併為我們提供了更深入理解自然界的機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