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梁、雍十二州,選取了十二個人做州長,稱為十二牧。
舜制訂了五種刑罰,對待犯人多用流放的辦法進行懲罰,但罪過大的還是要進行體罰。在得到了堯的批准後,舜將淫闢的共工流放到了幽陵(北京以北),將附庸共工的讙兜流放到崇山(湖南張家界西南),將三苗驅逐到三危(甘肅敦煌市東南),將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了羽山(位於江蘇東海縣和山東臨沭縣交界處),後又將其處死。四罪受到懲處,天下震動,對舜十分敬佩。
舜攝政二十八年,帝堯去世,舜服喪三年,命三年內天下不能奏樂。三年後,舜讓位給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都去見舜而不見丹朱,舜說這是天命,沒法推卸,最終登上帝位。
堯在位時,選拔了很多能人,但這些人分工卻不明確,舜即位後與四嶽十二牧商量,設定了官位和分工。以下是舜時的名人和其分工情況。
禹,司空,治理水土,夏後之主;
皋陶,司法官,掌管刑獄,與堯舜禹並稱為“上古四聖”,後稱獄神,本書有傳;
契,司徒,掌管教化,曾幫禹治水,商祖;
后稷,農官,主管農業,播種五穀,曾幫禹治水,周祖;
伯夷,秩宗,太嶽,主管祭祀典禮;
夔,典樂,主管音樂和教育貴族子弟;
龍,納言,負責傳達舜的命令和轉達下情;
垂,共工,主管手工業(不是那個氏族共工);
益,虞官,掌管山林和鳥獸,曾幫禹治水;
彭祖,沒說幹嘛的,估計是負責教人們如何養生的(人家傳說活了八百八十歲呢)。
舜同時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三次考察的結果決定是提幹還是撤職。
這樣的分工顯然已經很科學了,並且也確實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以上共十人,再加上十二牧,是二十二人,《史記》說,此二十二人都取得了輝煌的的業績,其中禹由於治理了水患,功勞最大,舜雖殺了禹的父親,卻還堅持用禹治水,說明了舜的知人善任。
舜在位時,版圖繼續擴大,各個少數民族也融入其中,四海之內都擁戴舜帝之功。由於洪水被擺平,百姓安居樂業,生產力得以快速穩定的發展。此時禹作《九招》之樂,又招來了鳳凰。
《史記》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不過舜也有不足,就是和堯一樣對子女教育不夠,可能是太忙了沒空教導孩子,致使商均成了又一個丹朱。而此時禹的聲望最大,舜於是選定禹作為了自己的接班人。
再來說說瞽叟和象,這二位幹了不少壞事,最後的結局卻不錯。舜做了天子後依然對父親非常孝順,並封象為諸侯。舜因為這種以怨報德、至親至孝的做法及其傳奇的經歷最終入選了二十四孝,併名列榜首,他的故事叫做孝感動天。
堯崩的時候舜58歲,相傳舜活了101歲,南巡途中崩於蒼梧之野,葬於蒼梧山(今湖南寧遠縣內九嶷山)。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和女英,面對湘江痛哭,最後投江自盡,後人將她們視作專司臘月的花神水仙,說她們的眼淚滴在了湘江邊的竹子上,淚痕不褪,點點成斑。相傳天帝將舜帝封為湘水之神,號“湘君”,娥皇女英則為湘水女神,號“湘夫人”,湘江邊沾有姐妹淚痕的斑竹叫做湘妃竹。後來,屈原曾為湘君與湘夫人作詩紀念。
關於舜,不想寫評價性的文字,一切都在故事中。
最後附上二十四孝:
1、孝感動天:舜。
2、戲綵娛親:老萊子,春秋隱士,70歲仍與小孩戲,只為博父母開心。
3、鹿乳奉親:郯子,春秋人,父母年老有眼病,需要喝鹿乳,郯子披鹿皮入深山鹿群中擠鹿乳,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