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3/5 頁)
,把歐洲戰爭的主要負擔長久地壓在蘇聯身上,使蘇聯的處境十分困難。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佈投降後,丘吉爾仍只在口頭上支援跨越海峽作戰的“霸王”行動計劃,暗中籌劃佯攻法國實打挪威的“木星”計劃。1943年11月27日,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在德黑蘭舉行戰時第一次“三巨頭”會議,討論和決定未來的行動計劃,為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達成協定。1944年6月6日盟軍渡過海峽在法國登陸反攻的壯舉終於實現了。丘吉爾為了英國的民族利益,出於他反對共產主義的本性,一再延緩第二戰場的開闢,意圖使蘇聯在對德戰爭中兩敗俱傷。他後來在戰爭回憶錄中寫下最後一卷《勝利與悲劇》,認為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束是勝利,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則是莫大的歷史悲劇。 1944年8月丘吉爾向美國提出利用進軍義大利之便直搗中歐,先於蘇軍抵達維也納,但美國堅持按原定計劃,在法國西南部登陸,配合諾曼底登陸的盟軍。此時似乎人人感到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丘吉爾開始考慮義大利、東歐和巴爾幹地區的政治問題。10月8日丘吉爾訪蘇,但未解決主要問題,斯大林答應結束對德戰事後即對日宣戰。12月,丘吉爾為了維護英帝國 詘投�傻氖屏Ψ段В�殺�蜓瓜@叭嗣竦母錈�碩�?945年2月4日“三巨頭”在雅爾塔舉行第二次會晤,討論戰後的世界政治問題。丘吉爾為防止蘇聯的威脅,力主與法國一道四方分割槽佔領德國。會議還決定成立聯合國組織,並就波蘭問題達成協定。但丘吉爾對會議結果不滿,覺得西方大國對蘇聯讓步太多。在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刻,丘吉爾又主張盟軍迅速越過易北河,搶在蘇聯之前佔領柏林,但遭到美國的反對。丘吉爾十分懊喪,認識到英國確實已力不從心了。
第八部分丘吉爾(5)
丘吉爾的經典V字手勢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戰結束,丘吉爾的戰時聯合政府是否還需要便成了突出的問題。7月5日議會進行大選。7月15日丘吉爾前往波茨坦參加第三次首腦會議,會議期間回國聽候大選結果。7月16日大選揭曉,保守黨失敗,丘吉爾在勝利來臨的時候被趕下了臺。丘吉爾無法理解,抱怨英國人民忘恩負義,同時深深地為英國在戰後世界中的地位感到擔憂,因為他自認為是“能夠對付俄國的惟一的人”。7月26日晚,丘吉爾向國王提出辭呈,並婉言謝絕了國王欲授的嘉德勳章。丘吉爾就這樣結束了他為時五年的戰時首相的生涯,但他為挽救英國命運、為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法西斯主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卻永遠不會為英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忘記。 丘吉爾並沒有因此而結束他的政治活動,他仍在為英國的民族利益、為反對社會主義蘇聯而奔走效力。1946年3月5日,丘吉爾訪問美國時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著名的富爾頓演說,呼籲西方國家團結一致,聯成一體,因為“在整個歐洲,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裡雅斯特,降下了一塊鐵幕”。丘吉爾這一明顯的反共立場立刻引起了震動,並對戰後的形勢產生了巨大影響,拉開了“冷戰時代”的序幕。在呼籲與美國結成“英語民族之間的特殊關係”之餘,丘吉爾還致力於西歐的聯合,認為拯救歐洲必須“重建歐洲大家庭”。1948年5月,他被在海牙召開的歐洲統一問題會議選為名譽主席。丘吉爾所有這一切都是圍繞著英國利益這一主題的。在1948年保守黨年會上,丘吉爾全面地闡述了英國“三環外交”政策,第一環是英聯邦和英帝國;第二環是包括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英語世界;第三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 1951年10月,保守黨大選獲勝,丘吉爾以77歲高齡再度拜相組閣。但和平時期的形勢和任務與1940年時已大不相同。 1955年4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