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部分(第4/5 頁)
(主要是斯拉夫人向西流動),又大大促進了以德法為龍頭的西歐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匯聚本身就會產生巨大的需求和生產力。
之前希特勒阻止斯拉夫人大量湧入西歐,表面上看是保護了德國人和法國人的就業,但同時也讓法德兩國,特別是德國無法獲得充足的勞動力和技術人才。而人口的“不足”,又限制了超級大城市和都會區的形成,使得西歐經濟無法充分享受到人口聚集產生的紅利。
所以在赫斯等人取消了各種限制之後,雅利安合眾國的經濟就開始了新一輪的騰飛。
巨大而統一的市場,開始發揮出可怕的威力!
與此同時,原本擁有全世界最大統一市場的美國經濟,卻開始飽受市場狹小之苦了。
當然了,美國的“狹小”並不是真正的“狹小”,世界第二大市場的地位總是有的。
但是享受慣了世界第一市場的美國大公司和工人階級,卻很難忍受世界第二的狹小。因為原本的美國大公司主要的國際競爭力就來源於本土大市場有了第一大市場的支援,美國公司投資在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上的費用,就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承擔,所以美國公司更容易獲得規模效應。同時也可以立足美國,開拓海外,將美國大市場帶來的規模效應溢位到國際市場,為美國公司贏得更多的利潤。有了足夠的收益,美國公司才能支付給勞動者比較高的報酬,而高報酬又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的國內市場發展,從而形成了良性迴圈。
可是現在,一個比美國市場更大得多的雅利安統一市場的出現,讓歐洲的大公司獲得了比美國公司更大的規模效應。同時,印度、中東、非洲大部等市場對雅利安合眾國的敞開(這些市場也接受美國商品,但是設定了較高的稅率和非關稅壁壘),又讓歐洲公司取得了額外的規模優勢。
因此在號稱自由的中南美洲市場(不包括新阿斯巴尼亞)和美歐(雅利安)商品可以享受同等待遇的羅馬、新阿斯巴尼亞市場上,沒有規模優勢的美國產品在過去十多年中也節節敗退。
最終美國商品幾乎龜縮到了本土,原本龐大的市場也就顯得狹窄了。
第1295章 大結局 三
市場顯得狹窄的後果,自然賺慣了大錢的美國公司突然有一種手頭吃緊的感覺。而《國家勞動關係法》的廢除,又讓手頭吃緊的美國大公司可以透過大肆壓低美國勞動者的所得來降低成本。
而大公司們採取壓低工資降成本的辦法在微觀層面自然是有效的誰不這麼幹一定會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最先垮臺!可是在宏觀層面,又讓本來就顯得狹小的美國市場變得更加萎縮。
畢竟美國的勞工階級也是消費者!勞工階級的口袋一天天癟下去,也就意味著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越來越萎靡,美國的國內市場也就變得越來越狹小了。而市場的萎縮,又進一步加大了美國公司削減成本的壓力,這種壓力自然又被轉嫁給了勞工(消費者),這就形成了一個經濟螺旋式下降的通道……
美國的“英雄總統”麥克阿瑟面對經濟上的困局,則是無計可施。他倒是想要翻出羅斯福的老辦法大搞基礎建設,但是50年代美國因為失敗的世界大戰和隨後的鉅額賠款,已經揹負了天文數字一樣的國債(總數高達數千億美元),而且還在承受資本連年外流的壓力。根本無力大肆舉債去搞基礎建設了,即便麥克阿瑟不怕債多壓身,美國國會也不會大幅提高政府的負債上限50年代的美國國會在舉債問題上是非常保守的,而且現在也沒有哪個外國機構會幾百幾千億的買入美債,如果真的濫發國債,利率是會大幅上揚的。
至於讓美聯儲直接出手也是不行的,因為美聯儲已經在1946年後透過購買國債放出資金(這是為了籌集賠款),從而推動美元購買力下降了。而這一次美元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